缺氧型睡眠障礙因子篇_二尖瓣膜因子

捧心的失眠?!

西施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首,出身於春秋戰國的吳越浣纱女,她的舉手投足都非常吸引人,尤其是她有心痛的毛病,在河邊洗完衣服回家時,因為胸口忽然疼痛,就用手摀住心窩處,皺著眉頭,令人望而生憐,也因此有了「西施捧心」的成語。

像我們如果遇到漂亮又有胸悶問題,會手摀住胸部的女孩子,可能就會笑稱她是「西施捧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捧心」這個動作說明的不只是心臟有毛病,還有可能代表西施有缺氧型失眠的問題!

會討論到西施是否有缺氧型失眠問題的話題,根據缺氧睡眠障礙中心的主持人-陳志明博士表示,是因為有一位任職服裝模特兒的讀者,她的氣質及身材臉型都非常出眾,因此案子接都接不完,但在日以繼夜得工作後,她常感覺到心口經常會有刺痛,還感覺到胸悶、喘不過氣的不適感,偶爾會手摀在心臟前面,看起來就像「西施捧心」再現,朋友都給她起了「西施」或「捧心」的綽號。

後來,情況越來越嚴重,這位「西施」小姐,感覺到自己經常要大口呼吸,才覺得舒坦,加上出現煩躁不安的感覺,去醫院檢查後才知道自己有二尖瓣膜脫垂的問題。

這種遺傳型的心臟疾病,卻在這最近一年中,令她睡眠障礙和失眠的問題也頻繁發生,醫生已經建議她服用安眠藥了。但她因為剛好看了博士的【睡眠救贖】新書之後,知道安眠藥和毒品是同等級的物質,而且她不希望情況繼續惡化下去,所以找上了缺氧睡眠障礙研究中心,希望陳志明博士能幫她擺脫睡眠問題。

博士了解了她的狀況後便說:「妳跟西施一樣得了美人病! 因為,從遠古時代開始,在華東、華南地區一直延伸到雲貴及東南亞、印度、甚至中亞等地區的人群,因為某些纖維蛋白基因的變異,使得這些區域人類心臟的瓣膜長得比較薄較長一些,其中又以女性較為明顯,當然也使得臉型及身材較為消瘦一些,相對的也比較清秀亮麗,只不過缺點是心臟力量較小,也較容易發生心臟悸痛及胸悶等問題。」

她聽了以後嘆道:「寧可醜一點也不要受這折磨!」當然,之後又再追問博士二尖瓣膜脫垂和缺氧到底有關係呢? 而這怎麼會造成失眠或睡眠障礙?

二尖瓣膜脫垂造成慢性缺氧的眠

陳志明博士表示,很多人都知道心臟下方的心室腔,主要的功能就是壓送血液到全身各處器官的,但是大家或許不知道的是,介於左心房和心室之間的二尖瓣膜如果不夠強韌、張力不足的話,將無法擋住血液逆流回到心房!

二尖瓣膜脫垂的患者,他們的心臟瓣膜可能因為天生過薄、過長或感染發炎等問題,而發生瓣膜脫垂或閉鎖不全的現象或病症。所以,當每次左心室心肌收縮時,會產生壓力把血液推送出去,讓心臟瓣膜就像吹氣球一樣的脹大了。

也因此當患者的心臟瓣膜過薄,每次心臟一收縮,將造成大概10~20%的血液,滯留在瓣膜上像『氣球』形狀的裡面,留在左心室裡面,使患者的全身血液的供給和交換比普通人少,也就是我們說的血氧濃度減少,造成他們身體所能產出的生物能量(ATP)也比正常人少了很多。

於是這些美女的心臟,偶爾就會因為心肌的供氧不足,而發生像是胸悶、胸痛等等的症狀,而使她們看起來就像西施那樣蹙眉捧心的傷心沮喪、惹人愛憐的模樣!

二尖瓣膜脫垂造成失眠的原因

陳志明博士指出,能否順利進入睡眠,其實取決於身體的血氧獲取程度。當進入睡眠狀態時,身體血液輸送的功能很快就減弱,所以這些二尖瓣膜脫垂的美女們因為血氧的輸送能力降低,在準備要進入睡眠狀態時,大腦中的下視丘周邊一小區稱作食慾素神經細胞,會去感測身體的血氧是否充足!

如果血氧不足的話,食慾素神經細胞會判斷身體不適合進入睡眠,對人體發出需要補充能量的訊號外,同時還會刻意的阻擾大腦休息,不讓身體進入心臟低度跳動的危險睡眠程序。

志明博博表示這些西施們的狀況,就和之前談過的林黛玉有點類似,就算勉強闔上眼睡著了,也會因為全身細胞的慢性缺氧,而在睡眠中進行了細胞缺氧代謝,大量堆積缺氧代謝所產出的物質:氫離子,去刺激周邊神經纖維。

當大量的神經波在腦幹衝擊震盪著之際,使得這些美女的快速眼動睡眠(REM) 的淺眠時間越來越長、深層睡眠期越來越短,相對的就發生大量的夢境,及鮮明的惡夢、半夜突然驚醒、醒後疲累等等睡眠障礙問題囉!

解決貧血性缺氧型睡眠障礙

患有二尖瓣膜脫垂的族群,在三十歲之前,也就是年輕時期,因為瓣膜的張力仍然還算強勁,加上心臟及身體也會做些代償性的跳動,因此問題還不算嚴重。

但過了三十歲以後,瓣膜的纖維張力及老化問題開始出現,問題也就越來越嚴重。這時雖然醫師大多會開始給予症狀治療,也就是開立安眠藥或鎮定劑等藥品,解決失眠的症狀,但這些藥物對身體的影響可說是利大於弊,之後陳志明博士會再專門講解這方面的問題。

在此,博士先提供一個幫助這些西施美女們,入睡的小秘訣。就是可以將枕頭略為墊高,藉由適當的地心引力,分散睡眠期間心臟收縮時瓣膜滯留的血液,這可以快速緩解症狀輕微的人,讓他們得到較佳的睡眠品質!

但對於這些二尖瓣膜脫垂的西施美女們而言,「心病仍需心藥醫」,治本的方法還是要解決缺氧型失眠及睡眠障礙的根源,也就是處理心臟的出血量不足的問題,去強化心臟力才是王道。這些方法在陳博士的幾本缺氧書籍裡面已經列舉了很多的食品、配方、生活方式、運動方法等等,依照這些建議,一一調理,才能解決心臟瓣膜異常造成的缺氧型睡眠障礙問題。

缺氧型睡眠障礙因子篇_心血管狹窄因子

禍起: 過熱的心

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 心臟病、中風和高血壓等心血管相關疾病,長期以來占據了十大死因的半數。例如:前陣子炒得沸沸揚揚的影星拍戲錄影的意外死亡事故,起因便是心源性猝死。

無獨有偶的,專精在缺氧醫學研究的陳志明博士也談到,他前陣子去醫院探望一位之前從事建築業的好友,也因為有心血管狹窄的問題,在某個深夜凌晨睡覺中,胸部發生灼熱感、從睡夢中痛醒、並大量出汗,緊急送醫才發現是因為血管狹窄,心臟差點因缺血或缺氧壞死,可說是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其實他朋友之前就作過檢查,早就知道自己有心血管狹窄的問題,但總覺得還不到心肌梗塞的狀態,所以有所忽視。而心血管狹窄可說是無聲的殺手,因為心臟狹窄率到70%以下時,患者在休息狀態,只要身體還有足夠的氧氣供應心肌,就不會感到特殊異狀。

警訊: 濕透的眠

但實際上,這半年來,他太太說他都有夜間盜汗和失眠的狀況,早上醒來棉被及床單經常都濕濕的,一個星期就要洗和曬被單好幾次。

大量夜間盜汗,其實已是心血管狹窄者經常會發生的問題之一。陳志明表示因為身體慢性缺氧,腎臟過濾功能消退,日間排尿的狀況不佳,而漸漸產生水腫狀況。而到了晚上睡覺時,身上調控汗腺的神經傳遞物質消失後,多餘的水分經常透過汗腺排出,也就是所謂的夜間盜汗現象,雖然對患者的生活不至於造成太大困擾,所以經常人們忽略其背後代表的警訊。

MMP: 血管狹窄的凶器

缺氧睡眠障礙中心的陳志明博士指出,在舊有的醫學觀念中,認為心血管狹窄的成因都是高血脂所引起的,因此許多人將心血管狹窄的問題,歸咎於吃得太過油膩,飲食中含有高膽固醇,容易滲入血管壁產生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問題。

但他在深入研究後,卻堅決反對這類粗淺的說法,他認為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的真正成因,是因血管周遭大量細胞遭遇慢性缺氧,而大量釋出一類稱作金屬基質纖維蛋白酶(MMPs)的酵素,滲透破壞血管內膜層細胞間質開始的。當血管內膜破損時,血液中循環的血小板和膽固醇,就會就近轉變成修補材料。其中, 作為修護底層模板功能的低密度膽固醇,因為遭遇MMPs破壞而滯留,所以容易變成氧化臭酸的「垃圾」。

此時,血液中巡邏的單核白血球也是在發現血管中出現MMPs的蹤影之後,才會鑽入血管內膜下層,並轉變成巨噬細胞去緝凶。可惜大概同時,被破壞的血管內膜的細胞間質纖維,很快的就被周遭的纖維母細胞給修護填滿,使得這些巨噬細胞在清除吞噬了這些「垃圾」後,便難再返回血管循環中,最後將死亡並堆積在血管內膜底部之內。當幾十年一直在血管內膜重複這樣的破損、修補、防禦、吞噬、死亡、沉積的連鎖反應,最後將使血管管徑逐漸狹窄。

惡性循環: 缺氧的睡眠

陳博士表示,心血管狹窄患者的最大困擾是身體進入了缺氧的惡性循環問題,例如當心臟的冠狀動脈逐漸的堵塞後,使得心肌細胞只能進行缺氧代謝途徑,而減少了能量的產出,除了使得心肌的收縮力降低,更漸漸造成全身性的慢性缺氧問題。

尤其當患者在睡眠期間,逐漸嚴重的全身缺氧,將產生過多的快速眼動睡眠(REM),而使心臟負荷加劇並衍伸許多睡眠障礙的問題,例如:打鼾、多夢、早醒,及醒後疲累,像是前面所提案例中的睡眠胸部背部盜汗,更是心臟冠狀動脈狹窄的經典前兆,代表患者心臟已經缺氧嚴重所致。

逆轉: 缺氧型睡眠障礙

心血管堵塞狹窄患者,以目前醫療體系在治療這類疾病時,除非是堵塞嚴重者,會動手術,裝導管或支架來處理,不然通常都會給降血脂為主,降血壓及抗血栓為輔的藥物做為長期使用的治療的方法。

缺氧專家陳志明博士表示絕大多數降膽固醇的藥物作用,因為是以抑制膽固醇的製造為主,去降低血液中游離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數字為目標,除了根本和身體的缺氧惡化摸不上邊之外,還嚴重的改變了身體荷爾蒙的平衡,更對缺氧型睡眠障礙的問題雪上加霜。

他建議對於這類血管狹窄的患者,在使用降血脂藥物同時,應該更著重強化心臟輸出力及抑制MMPs分泌的方法及相關食物,從根本上去解決血氧供給及血氧運輸等的不足,才有機會逆轉原先已經不斷沉淪的身體缺氧惡性循環,也才能改善血管狹窄所造成的缺氧型睡眠障礙問題。

缺氧型睡眠障礙因子篇_呼吸中止症因子

氧氣罩原本是屬於加護病房患者的生存配備,但近年來因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人數逐漸攀升,使得氧氣罩也變成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設備之一。到底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是否和加護病房患者同樣危險? 而這個病症的問題根源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十大死因有九項關聯 全台恐達百萬人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九項都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或多或少的關聯性,同時國內外許多大型研究,也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對於其他疾病的問題。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發生車禍意外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47倍, 增加腦中風1.6倍風險、高血壓增2.9倍風險、心肌梗塞風險甚至高達5倍。

據醫學學會的推估,全台約有5%的嚴重打鼾者,其中又有半數的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因此全台潛在患者人數恐達100萬人。

無聲的睡眠 患者確診僅1成影響

而在實際的臨床上顯示,恐達100萬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裡面,僅有1成的確診者,且大部分是同寢者在打鼾聲突然停止,甚至發現枕邊人有掙扎的動作,甚至是看到睡眠中有呼吸停止的問題,才被要求就醫。

這也凸顯出許多患者因為生活作息不受影響,只有感覺到白天容易累,所以沒有病視感的問題;更有檢查後,患者認為只是打鼾症狀,不願意追蹤及治療,從而衍伸了前面所說的,意外、心腦血管、代謝、及失智、癌症等疾病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因

睡眠呼吸中止症定義為,睡眠期間超過10秒沒有呼吸,就屬於1次呼吸停止, 睡在睡眠期間,平均一個小時無呼吸次數到達5次,或超過30次以上沒有呼吸,醫生便會診斷為睡眠呼吸中止症。

目前醫學對於此病症的解釋為,患者在睡眠期間,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的塌陷軟化,造成呼吸的通道被堵塞住,輕者會發出打鼾的聲音,嚴重的話,則會完全堵塞呼吸的通道,造成窒息。但對於上呼吸道組織反覆塌陷的根本原因仍然未知。

缺氧型睡眠障礙中心的陳志明博士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是標準的身體慢性缺氧和地心引力之間完美結合的病症。由於身體的舌根及上顎部位慢性的缺氧,因此釋出一種稱作金屬基質纖維蛋白酶(MMPs)的酵素,剪斷連繫細胞間隙的膠原纖維而使舌根及上顎軟骨組織鬆脫,藉以增大組織液帶氧能力以求細胞地生存,但也因此造成水腫而成慢性發炎狀態。

於是當睡眠時間細胞的缺氧代謝更加嚴重時,產出的能量不足以支撐平躺時地心引力對舌頭的下拉力量,造成這些組織漸漸的下滑,而墜落堵塞至咽喉呼吸口,而發生窒息。

容易睡眠窒息而死嗎?

大多患者或家人都恐懼的認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會造成患者在睡眠時直接窒息死亡,陳博士表示這其實是一個錯誤觀念,除非刻意謀殺,否則幾乎所有的患者在窒息中斷一定程度時,肺部將會自動反射呼氣,並將堵塞噴出或咳嗽而繼續睡覺。

但患者必須注意的是這類現象,將造成嚴重的睡眠干擾及睡眠修護,使患者在睡眠期間大量耗用能量,同時又惡化身體的慢性缺氧,因此將快速誘發及加重如: 心血管、代謝、及神經退化、癌症等等疾病的發生及惡化。

解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根本之道

缺氧睡眠障礙研究中心指出,現有醫療單位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所使用的方法,大約有三類。第一是戴牙套、簡易呼吸器、電擊干擾器等等,透過壓住舌頭以微量增加上呼吸道的氣體進出空間或叫醒患者等方法去預防,但這並不能改善甚至還可能加遽患者舌頭部位的缺氧情況,同時對於呼吸中止的防止效果也差一些。

第二類是讓患者像加護病房的病人那樣,使用正壓呼吸器或氧氣罩等設備改善呼吸窒息問題,但除非患者一直戴上這樣的裝置,不在睡眠期間脫落,才具局部功效。但這類方式除了使患者對裝置產生依賴,將會像吸毒那樣,一旦沒使用,睡眠呼吸窒息將更將嚴重,最重要的也對舌頭及喉部甚至身體的缺氧根源沒有改善。

第三類是咽喉整形術,也就是切除會堵塞住呼吸道的組織,包括舌根、上顎軟骨,甚至懸雍垂,但臨床上結果顯示,這些方法了不起是降低鼾聲,對於呼吸中止的療效不到30%。

因此,解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根本之道,在於解決咽喉及口腔組織的缺氧問題。陳志明博士表示,最簡單的不治本方法是墊高頭部,以半躺臥強姿勢睡覺,立刻就可以改善,但是若是能在睡前進行【睡眠救贖】書中所列方法,如吐納呼吸等等,將可以解決咽喉組織的缺氧問題,並使身體各處細胞獲得充分血氧,才是提升患者睡眠品質的根本之道。

地心引力造成的睡眠缺氧-躺著真的比較好睡嗎?

高枕無憂還是「高枕有憂」?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以半躺高睡的姿勢靠在沙發上看著電視,有時會發生昏昏欲睡的感覺,但是一旦起身躺到了床上,卻又輾轉難眠的經驗。

但是卻有很多人到了晚上睡覺時,就會感覺到胸悶或有經常性夜嗽,尤其是老人家、甚至是心臟衰竭的患者,他們一旦平躺睡覺時,就會覺得呼吸困難。常需要墊高枕頭或坐起來,才會感到舒服,比較好入睡,也似乎真的印證了古人所說的:「高枕無憂」的現象。

但實際上,睡在高枕才能好眠,背後可能隱藏了「缺氧型睡眠障礙」的問題,這類型的人們,需要依靠半躺臥或加高枕頭,加強地心引力對於心臟的作用力,才會感覺到比較舒服、好入睡。原來「高枕」並非「無憂」,或許可以世說新語一下,將高枕無憂改成「高枕有憂」,來形容這樣子的缺氧型睡眠障礙者。

地心引力對睡眠的影響

缺氧睡眠障礙研究中心指出,要找出為何平躺比坐著難睡的原因,就得要從心臟的構造開始解密: 心臟有四個腔室,位在上面的叫做心房,心房的心肌細胞比較小也比較少;而在下面的叫做心室,心室的心肌細胞則比心房的大而且數量比較多。

心臟藉著周而復始的舒張和收縮,將血夜運送到全身每一器官和組織。首先,全身的靜脈血集中回流到右心房,然後在壓送流入右心室,接下來右心室收縮將靜脈血液壓送到肺動脈去交換取得氧氣。類似的同步流程也發生在左邊的心房及心室,只不過流進和流出的則是帶氧氣的有用血液,而目的地卻是供給全身上下38兆個細胞使用。

周而復始的舒張和收縮通過血管把血液泵送至全身的每一器官和組織,給他們提供氧氣和養分,產生能量,使得它們可以正常的運轉,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和活力。

因此,當白天人們站著或坐著進行各項活動時,因為直立於體幹的心臟,有地心引力的協助,使得心房的血液容易往下順行至心室。到了夜晚睡覺時,因為採取平躺的睡姿,心臟相對而言呈橫躺狀態,少了地心引力的協助,使心房的血液流入心室時,血氧的供給和白天比較起來,明顯減少很多。

日常中像是政府或保健專家經常呼籲大眾,減少以躺著的姿勢看小說或滑手機, 會造成眼睛的視力問題,甚至是腦損傷,經過缺氧專家-陳志明博士的研究指出,也是因為人體軀幹在躺著的時後,心血管系統缺乏地心引力的協助,血氧供給不足使眼睛缺氧或腦部缺氧所導致。

躺著反而難入睡的原因

在陳志明博士的最新研究發現,能否順利進入睡眠其實取決於身體的血氧獲取程度。當血氧獲取能力或程度無法達到一定的相對水平時,軀體將因缺氧而產出一類特殊的神經波,通過延髓激發包括食慾素等神經區塊,而阻止身體進入睡眠活動,於是才會發生了失眠、難以入睡的現象。

尤其女性在更年期之後或常年發生經期症候問題者,因為缺氧體質越加嚴重,所以會產生煩悶失眠、壓力失眠、心悸驚醒的頻率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快速眼動睡眠(REM) 的淺眠時間越來越長,整體睡眠時間也越來越短,造成失眠,易醒、多夢、心悸、夢靨、早醒,及醒後疲倦無精神等現象越來越頻繁。

尤其是對於缺氧體質的人而言,身體本來就處於較少血氧能量的狀況下,再加上以平躺姿勢睡覺,心臟缺乏地心引力協助運送血液,造成心臟推送血流的能力變差,使得血液循環中對全身細胞的供氧量更少,使得我們中腦的下視丘旁邊,調控睡眠的感測開關-食慾素神經細胞群,接收到能量不足的訊號,造成了「躺著反而難入睡」等等的睡眠障礙現象。

解決地心引力因子造成的睡眠障礙

有一位看過陳志明博士寫的《睡眠救贖: 缺氧型睡眠障礙》著作的書迷,他就有「半臥才能睡著」的問題,所以透過缺氧睡眠障礙研究中心聯繫上他,詢問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才好,因為該讀者買了專屬的枕頭,墊在背後維持半躺的姿勢入睡,但久了以後頭頸部又有痠痛的問題,而且偶爾翻身時,墊背的枕頭位移了,不久後就會又醒過來,睡眠障礙依然存在。

博士認為靠輔助的枕頭或其他外力,維持半躺姿勢,幫助睡眠,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因為半躺雖然可以比較好睡,但這樣的姿勢,長期下來可以能會因姿勢不良,使得頭頸部肌肉的能量分布不平均,引發其他更嚴重的缺氧問題。

因此,博士還是建議該讀者針對身體缺氧的問題作調整,進行睡前的全身肢體活動,增加心臟攜氧量,加強肺部血氧的交換速度,並再加上博士提供一些有氧食物等等的配方幫助調整缺氧體質,加強心肺功能後,就能解決這種半臥著才能睡著或者平躺著難以入睡的問題。

缺氧型睡眠障礙因子篇-林黛玉的失眠症

貧血又失眠的林黛玉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環繞著富家公子賈寶玉和薛寶釵及林黛玉的感情糾葛,其中林黛玉以病懨懨的形象,深植人心。像我們如果遇到漂亮卻又常常生病的女孩子,可能就會幫他取個林黛玉的綽號。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林黛玉可能有貧血導致的缺氧型失眠的問題。

會討論到林黛玉是否有缺氧型失眠問題的話題,根據缺氧睡眠障礙中心的主持人-陳志明博士表示,是來自一位自稱林黛玉的讀者。這位「現在林黛玉」小姐,自我介紹時的時後說,因為名字裡面有個玉,從小又體弱多病、氣血不足,所以也就有了林黛玉的綽號。
而這個現在林黛玉,有經常性失眠的問題,不管是中醫或西醫都沒有長期的效果,但她又不想要吃安眠藥,剛好在偶然之間,她的朋友送給她一本陳志明博士的著作,因此便透過缺氧型睡眠障礙研究中心,找博士討論失眠的問題。

博士看了她的狀況,便開玩笑說:「妳跟林黛玉一樣,貧血又失眠,可能是貧血導致的缺氧型失眠。」
她聽了以後回答:「她知道書中寫的林黛玉,從吃飯時便會吃藥了,而且看了多少名醫都沒有效果,又常常頭暈虛弱、臉色蒼白的樣子,貧血肯定是有的,但失眠呢?」

陳志明博士表示:《紅樓夢》中,林黛玉曾對史湘雲感嘆道,『我這睡不著也並非今日,大約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滿足的。』也就是說,林黛玉一年365天裡面,大概只有10天睡得好,這的確是蠻嚴重的失眠問題吧!

貧血讓人慢性缺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貧血是常見的血液疾病,佔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樣推估起來,貧血人數超過20億。而貧血的類型很多;有些是遺傳的,像是地中海型貧血、鐮刀型貧血、蠶豆症等,有些是營養物質缺乏的,像是缺鐵性貧血、維生素缺乏性貧血等,更多的是生理性貧血,像是經期性貧血、妊娠性貧血、腸胃潰瘍性貧血等等。但不論何種型式的貧血,所產生最大的共同問題,全部都是造成身體的缺氧。

由於血液在人體裡面,就像許多免費的小轎車,座位上面載著氧氣的「乘客」,然後把「乘客」運送至人體各個器官組織,進行新陳代謝;貧血時,

有可能是扮演小轎車的紅血球太少,也可能是車子開到一半就拋錨(紅血球死亡),或著是座位 ( 血紅素 ) 壞掉,安全帶 ( 鐵離子 ) 斷掉,造成攜帶氧氣的功能有所缺陷,導致血液中的帶氧效率太差,使得人體發生慢性缺氧的狀況。

貧血造成失眠的原因

缺氧研究中心指出,能否順利進入睡眠其實取決於身體的血氧獲取程度。在夜晚躺在床上時,身體各組織器官,原本就比白天活動時的血氧量更低,而對有貧血的人們而言,進入睡眠時,身體血液輸送的功能很快就減弱,所以周邊神經被缺氧代謝產出的氫離子大量刺激之下,腦幹神經在夜裡也不斷的強化活動而造成難入睡或半夜驚醒等缺氧型睡眠障礙問題。

尤其女性在更年期之後或常年發生經期症候問題者,因為缺氧體質越加嚴重,所以會產生煩悶失眠、壓力失眠、心悸驚醒的頻率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快速眼動睡眠(REM) 的淺眠時間越來越長,整體睡眠時間也越來越短,造成失眠,易醒、多夢、心悸、夢靨、早醒,及醒後疲倦無精神等現象越來越頻繁。

陳志明博士表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可能是因為貧血所造成的缺氧型睡眠障礙,導致快速眼動睡眠時間持續拉長,大量的神經波去刺激到視覺中樞神經,而讓她常常惡夢連連、心事重重。」

解決貧血性缺氧型睡眠障礙

那麼類似這位現在林黛玉,有貧血性缺氧型失眠障礙的人們,又該要怎麼解決問題呢?

缺氧型失眠障礙中心的研究指出,現有治療方式,會先判別患者是缺鐵型貧血或是惡性貧血,用補充鐵劑、治療腸胃並補充維生素、或是輸血或手術來改善貧血的狀況,但副作用可能有過度累積鐵劑或維生素等問題,可能造成腸胃消化系統及肝腎等解毒器官的負擔,更會加重缺氧型失眠障礙的情形。

陳志明博士表示,要解決貧血性缺氧型睡眠障礙,其實從前面所使用的醫療方法,充其量只是治標的手段罷了,他們的根本問題,其實還是存在總體帶氧能力匱乏的現況。因此若是能夠從強化血氧的循環力量去補足氧氣,將能夠徹底改善他們病懨懨的無力症狀。這些可以從調整患者的慢性缺氧體質開始,培養有氧的生活習慣,從飲食、保健、運動及生活習慣等方面著手,緩解慢性貧血缺氧因子,去強化紅血球帶氧效能。

另一方面,對於嚴重貧血及遺傳性貧血的族群,在配合醫療用適量的抗貧血藥物或維生素作為刺激紅血球增生的補充之外,並應同時用強化心臟輸出力的物質,作為輔助動力,增加血氧供給及攜氧能力,才能解決貧血性缺氧型睡眠障礙的問題。

睡眠救贖 憑什麼你可以睡覺?

睡眠致死

在我研究睡眠生理發生的過程中,發現其實「睡眠」是一件相當危險的生理活動,如果身體突然地在睡眠過程中沒有進行精密調控的情況下,放任的隨意進入睡眠,身體則可能會遭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 或許很多人會對此嗤之以鼻,但是全世界每年在睡眠期間直接死亡的人口就超過110萬個嬰兒,這還不包括其它年齡層因為睡眠障礙問題所引發的死亡人數,如果加入這些睡眠所引發的疾病之後,至少40%以上的疾病及死亡原因都是睡眠過程不當所引起的。

安眠藥物

更可怕的是,現有從政府、醫生、到失眠者仍舊還停留在以安眠藥物這類的毒品去『醫治』這個現象,當然所產生後遺症的可怕,我們之後將再另闢專欄討論它們。而現今絕大多數人們所關注的睡眠問題,仍然只聚焦在失眠或難以入睡等的這類『看得見』的問題上,其他睡眠期間所發生的不正常障礙問題,例如多夢、淺眠、早醒等等,一般都像作夢那樣的醒後就忘記去注意。

失眠目的

可是我的研究卻認為,失眠及難以入睡是身體保護自己免於睡眠期間受到傷害的一種防禦機制!它的主要目的是要使身體在睡眠期間必需取得或儲備足夠的能量,才能進入安全的睡眠狀態。在繼續談論這個顛覆性的概念之前,讀者們可以先想像成你是一隻即將進入冬眠的動物,如果在睡前儲備的能量不足時,那你很可能在酷寒的冬眠活動進行不到一半的過程中,就會凍死或餓死,即使僥倖活下,也難以在睡醒之後有能力繼續獵食生存。

食慾素細胞

這幾年的醫學發現在我們中腦的下視丘旁邊有一小搓稱作食慾素神經細胞群,似乎就是調控進入睡眠的一個感測開關之一,而它之所以被稱為食慾素神經,原先是因為它所分泌的食慾素,能讓身體發生飢餓感而促進食物熱量的補充,有了食物,就能夠轉化成能量,這也是許多人在餐後經常會有想睡慾望或精神不濟的原因之一。

可問題是,睡眠正常的人絕大多數在睡前都很少再進食了,甚至許多的醫學觀念裡也建議睡前不適合進食,畢竟容易發生其他心血管或代謝疾病,甚至許多失眠的患者在睡前並不覺得有飢餓感,甚至還有飽足感,難道是食慾素這個感測開關失靈了嗎?

缺氧型失眠

我的最新研究更發現,能否順利進入睡眠其實取決於身體的血氧獲取程度。當血氧獲取能力或程度無法達到一定的相對水平時,軀體將產生出一類特殊的神經波,通過延髓激發包括食慾素等神經區塊,而阻止身體進入睡眠活動,於是才會發生了失眠、難以入睡的現象。

睡眠救贖

在我出版了『睡眠救贖:缺氧型睡眠障礙』新書之後,許多讀者經常不解的問說,他們大多數失眠或難以入睡的情況,大都是出現在壓力過大、或隔天有事等情況才發生睡不著覺的現象,難道這和身體缺氧與否有關係嗎? 其實所謂的壓力是取決於相對的能量儲備或產出,假設要面對的是一隻獅子或著是一隻螞蟻,相信讀者的能量和壓力的相對值就會有明顯的差異了。

睡眠目的

當然囉,大多數人可能會為了明天要對付一隻獅子而徹夜難眠,但僅少數人會因為隔天有一隻螞蟻要拜訪而失眠。畢竟睡眠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第二天的『打或逃』所進行的,而不是為了沒有明天所設的,因此你能不能睡得著其實是憑你身體細胞的血氧獲取能力決定的!

人類有1/3的時間在睡覺 你了解睡眠週期和失眠原因嗎?

睡眠週期和失眠原因 :人類有1/3的時間在睡覺,睡眠是一種自然休息狀態,存在於哺乳動物、鳥類和魚類,甚至無脊椎動物中。站在睡眠生理的角度來看,睡眠時會減少身體的主動運動,並對外界刺激的變弱。但進入睡眠狀態的大腦,彷彿像電腦關機了一樣,直到清醒意識才再度運作,到底睡眠時,大腦經過哪些故事呢?


兩種形式 五個階段的睡眠週期

睡眠不是一個恆定狀態,它是一個深淺起伏,不斷循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分為快速眼動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等兩種形式;在快速眼動睡眠(REM)階段的階段的耗氧量、腎上腺素濃度、腦電波、心跳和脈搏頻率和清醒時的狀態相似,只是肌肉呈完全鬆弛的狀態,入睡者很難被喚醒,而且大部分的夢境,都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期。

而一個睡眠週期大約分為5個階段,依序走完各個睡眠階段大約要90~120分鐘,健康的人,一個晚上大概會經歷4~5個睡眠週期。

第一階段(N1):約佔整晚睡眠的2%~5%;此階段是由清醒到睡眠的過度狀態,腦波和甦醒時的很像,腦波的頻率很快,呈現低幅高頻波。人處於這個階段,會有昏昏欲睡的感覺,思維也開始逐漸模糊,但因為這個狀態和甦醒時很像,所以人們在此時被叫醒,會覺得自己根本沒睡著。

第二階段(N2):約佔整晚睡眠的45%~55%;雖然入睡的程度比第一階段深一些,已經進入正式睡眠的狀態,但仍屬於輕度睡眠的淺眠階段,仍容易清醒。此時,腦波呈現睡眠紡錘波(sleep spindle)及K複合波(K-complex)等兩種不規律波形,時大時小。

第三、四階段(N3):約佔整晚睡眠的15%~25%;此階段大腦屬於緩慢的「慢波」狀態,也是人體進入深度睡眠的狀態,大腦對外部刺激的反應較少,很難被喚醒,若在個階段被醒來會很難受。

這時流向腦部的血液會減少,身體大部分血液都被引導到肌肉,因此肌肉能取得養分及營養來補充能量,進行生理修復功能,強化免疫系統;此時,身體出現呼吸變慢,心跳降低,體溫及血壓皆下降,功能減緩的狀態。

早期睡眠專家們將此階段細分為第三和第四階段,近年來發此二階段的分類無明顯功能上的差異,因此予以合併。

第五階段:是快速眼動睡眠(REM)階段,大多數成年人的REM睡眠則佔總睡眠時間的20~25%。在這個階段,腦波的狀態與清醒時類似,但模式更為隨機。1957年William C. Dement與Nathaniel Kleitman,在眼動期實驗時便發現,80%的夢境皆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期。

此階段,會出現眼睛在閉合的眼瞼下方,從一側快速移動到另一側的狀況,同時還有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鬆弛等生理現象。

失眠者的睡眠週期

失眠的患者,最常遇到狀況,就是無法順利進入第三階段熟睡與深睡期,腦電波降不下來,無法使身體的功能放慢,呼吸及心跳仍維持正常狀態,也因為無法進入熟睡與深睡期,所以器官和免疫系統無法修復。

而有研究指出,若從睡眠週期做計算,抓住正確的睡覺時間、長度,或許能避免失眠問題產生。例如本身需要睡7個小時才有精神,習慣晚上11:00就寢,根據睡眠周期計算,假如一個周期是90分鐘,將會於隔日上午06:30起床(約5個周期)。

但實際上,許多人還是無法用這樣的方法進入睡眠狀態,因為真正導致睡眠的核心問題-缺氧,仍未解除。

延伸閱讀

運動生理研究:精英運動員是失眠一族?

你或親友是否曾經有過一種經驗,在跑完馬拉松或是激烈運動後,明明累得要死,想要趕快回家洗個澡後倒頭大睡,卻沒想到洗完澡躺在床上後,居然失眠了?!

一般大眾的認知,運動應該會促進睡眠,例如:運動可以刺激人體分泌多種荷爾蒙,像是內肽啡(endorphin) ,就有幫助睡眠的作用;運動也會使身體出汗,睡前再洗個熱水澡,可以使人進入深度睡眠,提高睡眠品質;而規律運動可以調節人體生物鐘,改善睡眠狀況;此外,定期運動能使人心情愉快,有助於緩解壓力,減少夢中驚醒,減輕失眠症狀。


一般運動v.s精英運動

既然運動有前述的種種好處,又怎麼會發生失眠呢? 首先就要先定義「一般運動」和「精英運動」的差別性:所謂的一般運動,就類似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333運動」:每週運動至少三次;運動時間,每次30分鐘 ;運動強度達到每分鐘心跳數到130下,一些並未消耗太多時間、體能的輕中度運動。

而精英運動,可以追朔自古希臘;古希臘民族的價值觀為「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並體現在古奧林匹克運動會(Ancient Olympic Games)上面。

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馬拉松」 (marathon),就是源自於「馬拉松戰役」,當時的希臘只是尚未尚未統一的城邦國家,和橫跨歐、亞、非三洲的波斯帝國,兩軍交戰在希臘雅典東北方的「馬拉松村」,希臘戰勝後,報捷的士兵從馬拉松跑到雅典, 在跑了42.195公里,高呼勝利便氣絕身亡了。

為了紀念該名士兵的毅力,加上追求健美體魄的民族性,就逐漸演變成現代奧運的馬拉松賽跑形式。而這種運動量近似於奧運比賽項目的有氧運動,就稱為「精英運動」。

「馬拉松戰役」希臘報捷小兵之死

時至今日,傳捷報的小兵之死已經被遺忘在歷史之中,給世人留下的是-隨著健康生活意識抬頭,近幾年全馬或半馬等馬拉松路跑活動及各種高強度運動已蔚為時尚風氣,令人不禁想問,過度運動真的會如開頭引言所提:「讓人失眠嗎?」

長久以來,在各種體育科學、醫學文獻或睡眠生理學中,關於精英運動員的睡眠質量和失眠症狀的資訊,仍缺乏系統性的整理和論述,尚不清楚在精英運動中表現為慢性失眠的風險的程度。

直至2017年7月在國際期刊《運動醫藥》(Sports Medicine)的研究指出,英國學者回顧1676項有關運動與睡眠障礙的研究,並選出其中37項有強力證據的文獻,從這些已彙整的睡眠品質大數據資料發現,「精英運動員」常抱怨睡眠品質普遍不佳。

這些人擁有更長的睡眠延遲期(longer sleep latencies)  、大量的睡眠的片段化(greater Sleep fragmentation) 、非恢復性睡眠(non-restorative sleep, NRS) 和白天過度疲勞(excessive daytime fatigue)等的失眠症狀,而這些症狀和睡前認知激發程度(pre-sleep cognitive arousal)及睡眠受限(sleep restriction),這兩種睡眠生理機制有關。

因此,下次有人想睡卻睡不著的時候,千萬別建議他去跑馬拉松!

延伸閱讀

神經科學研究:熬夜使大腦斷電!

熬夜使大腦斷電 | 科學家發現,許多夜間工作者或是追求卓越, 犧牲了睡眠時間來完成工作的工作狂們,在睡眠不足的狀況下,大腦的功能還可以保持正常運作一段時間,但之後反應會變慢,視覺處理與注意力下降的問題,也就像大腦斷電一般,容易造成各種意外,例如:車禍、甚至是核電廠事故。


熬夜者的斷電現象

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研究報告指出,英國杜克大學與國立新加坡大學的學者,將研究的自願受試者,分為熬夜組和睡眠組兩組;並要求受試者辨識螢幕中快速閃動的字母,螢幕中會出現許多大小不一的H或S,有時字母的大小一樣,有時則否。

科學家要求自願受試者,利用按鍵選擇體積較小或較大的字母,並利用「核磁共振造影」的技術,測量血液流往大腦的狀況,以評估腦部活動。

發現了熬夜組別的受試者,因睡眠不足的緣故,使得他們的視覺皮質活動出現了大幅下降的現象。而他們也因為注意力下降的問題,而無法啟動前額葉和頂部的「控制區」的修正功能。

哈佛大學的薩波博士(Dr. Sapo)表示:「這項研究指出,睡眠不足的人有時能正常工作,但中間斷斷續續會出現類似斷電的狀況。」而且大腦處理視覺能力失靈的現象,只會在熬夜引發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條件下發生。

熬夜或夜間工作的危機!

這個報告的結論,對於夜間工作的長途貨運司機或是夜診的醫護人員有重大的意義。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在睡眠不足的狀況下,可以處理簡單的視覺資料,例如:黑白分明的西洋棋盤,但掌控定義我們所見到的一切的「更高層級的視覺區域」,卻無法正常運作。

研究的主持人齊麥可教授(Professor MikeChinoy)表示:大腦在熬夜的初期,會維持正常運作,讓人以為自己可以勝任工作,而且產生安全無虞的錯覺,但之後大腦就會因為不協調的運作,產生嚴重的結果。

倫敦帝國學院健康照護睡眠中心的康明博士(Dr. Yasuaki)說明:「歷史上的許多重大災難,例如:阿拉斯加港灣漏油事件、三哩島核災與車諾比核事故,都是由於操作人員睡眠不足而造成的。」,並表示「關於這類的問題,我們很難作什麼防範,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保有充足的睡眠!」

延伸閱讀

《Times》時代雜誌:每晚不該吃安眠藥的原因!

每晚不該吃安眠藥的原因:《Times》時代雜誌 ,是全球發行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英文時事新聞週刊,也 是一份對於全球國際上影響力甚鉅的刊物,2018年10月號的《Times》時代雜誌中,提到「每晚不該吃安眠藥的原因」,代表安眠藥真的已經構成了社會隱憂。

根據世界睡眠醫學協會(World Sleep Society)的研究調查指出,全球有45%的人口有著睡眠障礙的問題,代表失眠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流行疾病之一。 而《美國老年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的研究指出,65~80歲的老年人口中,有1/3需要服用安眠藥物入睡;此外, Benadryl糖漿和Tylenol PM止痛藥等非處方箋安眠藥物,是許多老年失眠人口的首選助眠劑。

Benadryl糖漿和Tylenol PM止痛藥是什麼?

Benadryl的中文品名為貝咳華納糖漿,屬於抗組織胺類的藥物; 主要為緩解感冒之各種症狀(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咳嗽、咳痰),也因為有抗神經物質膽鹼的效果,所以常被用來誘導睡眠。 與美國的成藥不同,在台灣它是須經醫師指示才能使用的藥物,而且它在國內的許可證已逾有效期(註銷日期為106/02/03) ,而Tylenol PM止痛藥在台灣並未上市,但兩者含有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成份。

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又是啥?

上述的Benadryl糖漿和Tylenol PM止痛藥雖不見於國內,但國內仍有去敏膠囊(Benamine)、鼻炎膠囊(Diamine)、彼使膠囊(Hitus)、明那膠囊(Menna)、豐樂敏膠囊(Raminsules)、柏那錠(Vena)、柏那明錠(Venamine)等含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的藥物。

而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屬於組胺類抗過敏的成份,是屬於歷史悠久的一款藥物,它可以通過人的血腦屏障,使大腦有昏昏欲睡的感覺,但這是它的副作用,不是主要功能。

該藥物主要應用在防止暈船、暈車和抗過敏方面,也因為有令人昏眩的副作用,所以可能被用來誘導睡眠,但顯而易見地,把副作用來治療失眠並非明智之舉。

非處方安眠藥物的嚴重副作用

因為許多研究都指出,長期使用這類的非處方安眠藥物可能導致嚴重的副作用。

2015年世界頂尖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內科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曾發表歷經10年的醫學研究報告,並指出每周規律服1~2次含苯海拉明的安眠藥物,例如,Benadryl糖漿2劑或Tylenol PM止痛藥2粒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未服藥者高出54%。

而密歇根醫學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Donovan Maust博士表示,苯海拉明是一種會阻斷乙醯膽鹼-這種刺激肌肉和大腦靈活度、學習及記憶有關的化學物質。此外,它還有口乾、便祕、尿滯留、視力模糊和精神錯亂等副作用,尤其不適用於老年人 。

美國退伍軍人事務西部紐約醫療保健系統部的臨床藥劑師,同時也是2016年臨床治療學》雜誌的共同作者-珍妮佛·施羅克(Jennifer Schroeck)說,這些成藥的副作用也可能引發“處方藥串連事件”prescribing cascade)。

珍妮佛·施羅克(Jennifer Schroeck),舉例說明,服用抗膽鹼藥物會導致前列腺疾病患者的尿滯留(urinary retention)或無法排空膀胱內尿液的問題。但這些男性患者,可能病不知道是睡前服用非處方箋安眠藥帶來的副作用,所以若未告知醫生用藥狀況的話,一生可能就會開立新的藥物來治療膀胱問題,而新的藥物可能有副作用,加上再用其他藥物來抑制這樣的副作用,就會造成患者服藥量及承受副作用的情形迅速增加。

利大於弊的解決失眠方案

珍妮佛·施羅克(Jennifer Schroeck)表示,真正的核心問題在於「患者為何睡不著」?許多年輕人可能是因為壓力、經濟問題或其他更難以治療的焦慮症而無法入睡;而老年人可能是因為疼痛,神經問題或其他健康問題,導致睡眠障礙。

對於年輕人而言,她認為用行為認知療法對患者較使用安眠藥有幫助;而對於老年人來說,使用安眠藥反而會使他們找不到問題的核心原因。而歸納安眠藥的利與弊,長期使用的所帶來的健康風險會超過其所助眠的效果,特別是對65歲以上的老人。

延伸閱讀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1–台灣的服用安眠藥人口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2-安眠藥與自殺問題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3 -安眠藥的安全性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4-安眠藥的成癮性與帶來的社會問題

研究:安眠藥物增加死亡率4.6倍及罹癌率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