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造成的睡眠缺氧-躺著真的比較好睡嗎?

高枕無憂還是「高枕有憂」?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以半躺高睡的姿勢靠在沙發上看著電視,有時會發生昏昏欲睡的感覺,但是一旦起身躺到了床上,卻又輾轉難眠的經驗。

但是卻有很多人到了晚上睡覺時,就會感覺到胸悶或有經常性夜嗽,尤其是老人家、甚至是心臟衰竭的患者,他們一旦平躺睡覺時,就會覺得呼吸困難。常需要墊高枕頭或坐起來,才會感到舒服,比較好入睡,也似乎真的印證了古人所說的:「高枕無憂」的現象。

但實際上,睡在高枕才能好眠,背後可能隱藏了「缺氧型睡眠障礙」的問題,這類型的人們,需要依靠半躺臥或加高枕頭,加強地心引力對於心臟的作用力,才會感覺到比較舒服、好入睡。原來「高枕」並非「無憂」,或許可以世說新語一下,將高枕無憂改成「高枕有憂」,來形容這樣子的缺氧型睡眠障礙者。

地心引力對睡眠的影響

缺氧睡眠障礙研究中心指出,要找出為何平躺比坐著難睡的原因,就得要從心臟的構造開始解密: 心臟有四個腔室,位在上面的叫做心房,心房的心肌細胞比較小也比較少;而在下面的叫做心室,心室的心肌細胞則比心房的大而且數量比較多。

心臟藉著周而復始的舒張和收縮,將血夜運送到全身每一器官和組織。首先,全身的靜脈血集中回流到右心房,然後在壓送流入右心室,接下來右心室收縮將靜脈血液壓送到肺動脈去交換取得氧氣。類似的同步流程也發生在左邊的心房及心室,只不過流進和流出的則是帶氧氣的有用血液,而目的地卻是供給全身上下38兆個細胞使用。

周而復始的舒張和收縮通過血管把血液泵送至全身的每一器官和組織,給他們提供氧氣和養分,產生能量,使得它們可以正常的運轉,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和活力。

因此,當白天人們站著或坐著進行各項活動時,因為直立於體幹的心臟,有地心引力的協助,使得心房的血液容易往下順行至心室。到了夜晚睡覺時,因為採取平躺的睡姿,心臟相對而言呈橫躺狀態,少了地心引力的協助,使心房的血液流入心室時,血氧的供給和白天比較起來,明顯減少很多。

日常中像是政府或保健專家經常呼籲大眾,減少以躺著的姿勢看小說或滑手機, 會造成眼睛的視力問題,甚至是腦損傷,經過缺氧專家-陳志明博士的研究指出,也是因為人體軀幹在躺著的時後,心血管系統缺乏地心引力的協助,血氧供給不足使眼睛缺氧或腦部缺氧所導致。

躺著反而難入睡的原因

在陳志明博士的最新研究發現,能否順利進入睡眠其實取決於身體的血氧獲取程度。當血氧獲取能力或程度無法達到一定的相對水平時,軀體將因缺氧而產出一類特殊的神經波,通過延髓激發包括食慾素等神經區塊,而阻止身體進入睡眠活動,於是才會發生了失眠、難以入睡的現象。

尤其女性在更年期之後或常年發生經期症候問題者,因為缺氧體質越加嚴重,所以會產生煩悶失眠、壓力失眠、心悸驚醒的頻率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快速眼動睡眠(REM) 的淺眠時間越來越長,整體睡眠時間也越來越短,造成失眠,易醒、多夢、心悸、夢靨、早醒,及醒後疲倦無精神等現象越來越頻繁。

尤其是對於缺氧體質的人而言,身體本來就處於較少血氧能量的狀況下,再加上以平躺姿勢睡覺,心臟缺乏地心引力協助運送血液,造成心臟推送血流的能力變差,使得血液循環中對全身細胞的供氧量更少,使得我們中腦的下視丘旁邊,調控睡眠的感測開關-食慾素神經細胞群,接收到能量不足的訊號,造成了「躺著反而難入睡」等等的睡眠障礙現象。

解決地心引力因子造成的睡眠障礙

有一位看過陳志明博士寫的《睡眠救贖: 缺氧型睡眠障礙》著作的書迷,他就有「半臥才能睡著」的問題,所以透過缺氧睡眠障礙研究中心聯繫上他,詢問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才好,因為該讀者買了專屬的枕頭,墊在背後維持半躺的姿勢入睡,但久了以後頭頸部又有痠痛的問題,而且偶爾翻身時,墊背的枕頭位移了,不久後就會又醒過來,睡眠障礙依然存在。

博士認為靠輔助的枕頭或其他外力,維持半躺姿勢,幫助睡眠,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因為半躺雖然可以比較好睡,但這樣的姿勢,長期下來可以能會因姿勢不良,使得頭頸部肌肉的能量分布不平均,引發其他更嚴重的缺氧問題。

因此,博士還是建議該讀者針對身體缺氧的問題作調整,進行睡前的全身肢體活動,增加心臟攜氧量,加強肺部血氧的交換速度,並再加上博士提供一些有氧食物等等的配方幫助調整缺氧體質,加強心肺功能後,就能解決這種半臥著才能睡著或者平躺著難以入睡的問題。

缺氧型睡眠障礙因子篇-林黛玉的失眠症

貧血又失眠的林黛玉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環繞著富家公子賈寶玉和薛寶釵及林黛玉的感情糾葛,其中林黛玉以病懨懨的形象,深植人心。像我們如果遇到漂亮卻又常常生病的女孩子,可能就會幫他取個林黛玉的綽號。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林黛玉可能有貧血導致的缺氧型失眠的問題。

會討論到林黛玉是否有缺氧型失眠問題的話題,根據缺氧睡眠障礙中心的主持人-陳志明博士表示,是來自一位自稱林黛玉的讀者。這位「現在林黛玉」小姐,自我介紹時的時後說,因為名字裡面有個玉,從小又體弱多病、氣血不足,所以也就有了林黛玉的綽號。
而這個現在林黛玉,有經常性失眠的問題,不管是中醫或西醫都沒有長期的效果,但她又不想要吃安眠藥,剛好在偶然之間,她的朋友送給她一本陳志明博士的著作,因此便透過缺氧型睡眠障礙研究中心,找博士討論失眠的問題。

博士看了她的狀況,便開玩笑說:「妳跟林黛玉一樣,貧血又失眠,可能是貧血導致的缺氧型失眠。」
她聽了以後回答:「她知道書中寫的林黛玉,從吃飯時便會吃藥了,而且看了多少名醫都沒有效果,又常常頭暈虛弱、臉色蒼白的樣子,貧血肯定是有的,但失眠呢?」

陳志明博士表示:《紅樓夢》中,林黛玉曾對史湘雲感嘆道,『我這睡不著也並非今日,大約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滿足的。』也就是說,林黛玉一年365天裡面,大概只有10天睡得好,這的確是蠻嚴重的失眠問題吧!

貧血讓人慢性缺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貧血是常見的血液疾病,佔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樣推估起來,貧血人數超過20億。而貧血的類型很多;有些是遺傳的,像是地中海型貧血、鐮刀型貧血、蠶豆症等,有些是營養物質缺乏的,像是缺鐵性貧血、維生素缺乏性貧血等,更多的是生理性貧血,像是經期性貧血、妊娠性貧血、腸胃潰瘍性貧血等等。但不論何種型式的貧血,所產生最大的共同問題,全部都是造成身體的缺氧。

由於血液在人體裡面,就像許多免費的小轎車,座位上面載著氧氣的「乘客」,然後把「乘客」運送至人體各個器官組織,進行新陳代謝;貧血時,

有可能是扮演小轎車的紅血球太少,也可能是車子開到一半就拋錨(紅血球死亡),或著是座位 ( 血紅素 ) 壞掉,安全帶 ( 鐵離子 ) 斷掉,造成攜帶氧氣的功能有所缺陷,導致血液中的帶氧效率太差,使得人體發生慢性缺氧的狀況。

貧血造成失眠的原因

缺氧研究中心指出,能否順利進入睡眠其實取決於身體的血氧獲取程度。在夜晚躺在床上時,身體各組織器官,原本就比白天活動時的血氧量更低,而對有貧血的人們而言,進入睡眠時,身體血液輸送的功能很快就減弱,所以周邊神經被缺氧代謝產出的氫離子大量刺激之下,腦幹神經在夜裡也不斷的強化活動而造成難入睡或半夜驚醒等缺氧型睡眠障礙問題。

尤其女性在更年期之後或常年發生經期症候問題者,因為缺氧體質越加嚴重,所以會產生煩悶失眠、壓力失眠、心悸驚醒的頻率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快速眼動睡眠(REM) 的淺眠時間越來越長,整體睡眠時間也越來越短,造成失眠,易醒、多夢、心悸、夢靨、早醒,及醒後疲倦無精神等現象越來越頻繁。

陳志明博士表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可能是因為貧血所造成的缺氧型睡眠障礙,導致快速眼動睡眠時間持續拉長,大量的神經波去刺激到視覺中樞神經,而讓她常常惡夢連連、心事重重。」

解決貧血性缺氧型睡眠障礙

那麼類似這位現在林黛玉,有貧血性缺氧型失眠障礙的人們,又該要怎麼解決問題呢?

缺氧型失眠障礙中心的研究指出,現有治療方式,會先判別患者是缺鐵型貧血或是惡性貧血,用補充鐵劑、治療腸胃並補充維生素、或是輸血或手術來改善貧血的狀況,但副作用可能有過度累積鐵劑或維生素等問題,可能造成腸胃消化系統及肝腎等解毒器官的負擔,更會加重缺氧型失眠障礙的情形。

陳志明博士表示,要解決貧血性缺氧型睡眠障礙,其實從前面所使用的醫療方法,充其量只是治標的手段罷了,他們的根本問題,其實還是存在總體帶氧能力匱乏的現況。因此若是能夠從強化血氧的循環力量去補足氧氣,將能夠徹底改善他們病懨懨的無力症狀。這些可以從調整患者的慢性缺氧體質開始,培養有氧的生活習慣,從飲食、保健、運動及生活習慣等方面著手,緩解慢性貧血缺氧因子,去強化紅血球帶氧效能。

另一方面,對於嚴重貧血及遺傳性貧血的族群,在配合醫療用適量的抗貧血藥物或維生素作為刺激紅血球增生的補充之外,並應同時用強化心臟輸出力的物質,作為輔助動力,增加血氧供給及攜氧能力,才能解決貧血性缺氧型睡眠障礙的問題。

睡眠救贖 憑什麼你可以睡覺?

睡眠致死

在我研究睡眠生理發生的過程中,發現其實「睡眠」是一件相當危險的生理活動,如果身體突然地在睡眠過程中沒有進行精密調控的情況下,放任的隨意進入睡眠,身體則可能會遭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 或許很多人會對此嗤之以鼻,但是全世界每年在睡眠期間直接死亡的人口就超過110萬個嬰兒,這還不包括其它年齡層因為睡眠障礙問題所引發的死亡人數,如果加入這些睡眠所引發的疾病之後,至少40%以上的疾病及死亡原因都是睡眠過程不當所引起的。

安眠藥物

更可怕的是,現有從政府、醫生、到失眠者仍舊還停留在以安眠藥物這類的毒品去『醫治』這個現象,當然所產生後遺症的可怕,我們之後將再另闢專欄討論它們。而現今絕大多數人們所關注的睡眠問題,仍然只聚焦在失眠或難以入睡等的這類『看得見』的問題上,其他睡眠期間所發生的不正常障礙問題,例如多夢、淺眠、早醒等等,一般都像作夢那樣的醒後就忘記去注意。

失眠目的

可是我的研究卻認為,失眠及難以入睡是身體保護自己免於睡眠期間受到傷害的一種防禦機制!它的主要目的是要使身體在睡眠期間必需取得或儲備足夠的能量,才能進入安全的睡眠狀態。在繼續談論這個顛覆性的概念之前,讀者們可以先想像成你是一隻即將進入冬眠的動物,如果在睡前儲備的能量不足時,那你很可能在酷寒的冬眠活動進行不到一半的過程中,就會凍死或餓死,即使僥倖活下,也難以在睡醒之後有能力繼續獵食生存。

食慾素細胞

這幾年的醫學發現在我們中腦的下視丘旁邊有一小搓稱作食慾素神經細胞群,似乎就是調控進入睡眠的一個感測開關之一,而它之所以被稱為食慾素神經,原先是因為它所分泌的食慾素,能讓身體發生飢餓感而促進食物熱量的補充,有了食物,就能夠轉化成能量,這也是許多人在餐後經常會有想睡慾望或精神不濟的原因之一。

可問題是,睡眠正常的人絕大多數在睡前都很少再進食了,甚至許多的醫學觀念裡也建議睡前不適合進食,畢竟容易發生其他心血管或代謝疾病,甚至許多失眠的患者在睡前並不覺得有飢餓感,甚至還有飽足感,難道是食慾素這個感測開關失靈了嗎?

缺氧型失眠

我的最新研究更發現,能否順利進入睡眠其實取決於身體的血氧獲取程度。當血氧獲取能力或程度無法達到一定的相對水平時,軀體將產生出一類特殊的神經波,通過延髓激發包括食慾素等神經區塊,而阻止身體進入睡眠活動,於是才會發生了失眠、難以入睡的現象。

睡眠救贖

在我出版了『睡眠救贖:缺氧型睡眠障礙』新書之後,許多讀者經常不解的問說,他們大多數失眠或難以入睡的情況,大都是出現在壓力過大、或隔天有事等情況才發生睡不著覺的現象,難道這和身體缺氧與否有關係嗎? 其實所謂的壓力是取決於相對的能量儲備或產出,假設要面對的是一隻獅子或著是一隻螞蟻,相信讀者的能量和壓力的相對值就會有明顯的差異了。

睡眠目的

當然囉,大多數人可能會為了明天要對付一隻獅子而徹夜難眠,但僅少數人會因為隔天有一隻螞蟻要拜訪而失眠。畢竟睡眠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第二天的『打或逃』所進行的,而不是為了沒有明天所設的,因此你能不能睡得著其實是憑你身體細胞的血氧獲取能力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