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造成的睡眠缺氧-躺著真的比較好睡嗎?

高枕無憂還是「高枕有憂」?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以半躺高睡的姿勢靠在沙發上看著電視,有時會發生昏昏欲睡的感覺,但是一旦起身躺到了床上,卻又輾轉難眠的經驗。

但是卻有很多人到了晚上睡覺時,就會感覺到胸悶或有經常性夜嗽,尤其是老人家、甚至是心臟衰竭的患者,他們一旦平躺睡覺時,就會覺得呼吸困難。常需要墊高枕頭或坐起來,才會感到舒服,比較好入睡,也似乎真的印證了古人所說的:「高枕無憂」的現象。

但實際上,睡在高枕才能好眠,背後可能隱藏了「缺氧型睡眠障礙」的問題,這類型的人們,需要依靠半躺臥或加高枕頭,加強地心引力對於心臟的作用力,才會感覺到比較舒服、好入睡。原來「高枕」並非「無憂」,或許可以世說新語一下,將高枕無憂改成「高枕有憂」,來形容這樣子的缺氧型睡眠障礙者。

地心引力對睡眠的影響

缺氧睡眠障礙研究中心指出,要找出為何平躺比坐著難睡的原因,就得要從心臟的構造開始解密: 心臟有四個腔室,位在上面的叫做心房,心房的心肌細胞比較小也比較少;而在下面的叫做心室,心室的心肌細胞則比心房的大而且數量比較多。

心臟藉著周而復始的舒張和收縮,將血夜運送到全身每一器官和組織。首先,全身的靜脈血集中回流到右心房,然後在壓送流入右心室,接下來右心室收縮將靜脈血液壓送到肺動脈去交換取得氧氣。類似的同步流程也發生在左邊的心房及心室,只不過流進和流出的則是帶氧氣的有用血液,而目的地卻是供給全身上下38兆個細胞使用。

周而復始的舒張和收縮通過血管把血液泵送至全身的每一器官和組織,給他們提供氧氣和養分,產生能量,使得它們可以正常的運轉,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和活力。

因此,當白天人們站著或坐著進行各項活動時,因為直立於體幹的心臟,有地心引力的協助,使得心房的血液容易往下順行至心室。到了夜晚睡覺時,因為採取平躺的睡姿,心臟相對而言呈橫躺狀態,少了地心引力的協助,使心房的血液流入心室時,血氧的供給和白天比較起來,明顯減少很多。

日常中像是政府或保健專家經常呼籲大眾,減少以躺著的姿勢看小說或滑手機, 會造成眼睛的視力問題,甚至是腦損傷,經過缺氧專家-陳志明博士的研究指出,也是因為人體軀幹在躺著的時後,心血管系統缺乏地心引力的協助,血氧供給不足使眼睛缺氧或腦部缺氧所導致。

躺著反而難入睡的原因

在陳志明博士的最新研究發現,能否順利進入睡眠其實取決於身體的血氧獲取程度。當血氧獲取能力或程度無法達到一定的相對水平時,軀體將因缺氧而產出一類特殊的神經波,通過延髓激發包括食慾素等神經區塊,而阻止身體進入睡眠活動,於是才會發生了失眠、難以入睡的現象。

尤其女性在更年期之後或常年發生經期症候問題者,因為缺氧體質越加嚴重,所以會產生煩悶失眠、壓力失眠、心悸驚醒的頻率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快速眼動睡眠(REM) 的淺眠時間越來越長,整體睡眠時間也越來越短,造成失眠,易醒、多夢、心悸、夢靨、早醒,及醒後疲倦無精神等現象越來越頻繁。

尤其是對於缺氧體質的人而言,身體本來就處於較少血氧能量的狀況下,再加上以平躺姿勢睡覺,心臟缺乏地心引力協助運送血液,造成心臟推送血流的能力變差,使得血液循環中對全身細胞的供氧量更少,使得我們中腦的下視丘旁邊,調控睡眠的感測開關-食慾素神經細胞群,接收到能量不足的訊號,造成了「躺著反而難入睡」等等的睡眠障礙現象。

解決地心引力因子造成的睡眠障礙

有一位看過陳志明博士寫的《睡眠救贖: 缺氧型睡眠障礙》著作的書迷,他就有「半臥才能睡著」的問題,所以透過缺氧睡眠障礙研究中心聯繫上他,詢問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才好,因為該讀者買了專屬的枕頭,墊在背後維持半躺的姿勢入睡,但久了以後頭頸部又有痠痛的問題,而且偶爾翻身時,墊背的枕頭位移了,不久後就會又醒過來,睡眠障礙依然存在。

博士認為靠輔助的枕頭或其他外力,維持半躺姿勢,幫助睡眠,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因為半躺雖然可以比較好睡,但這樣的姿勢,長期下來可以能會因姿勢不良,使得頭頸部肌肉的能量分布不平均,引發其他更嚴重的缺氧問題。

因此,博士還是建議該讀者針對身體缺氧的問題作調整,進行睡前的全身肢體活動,增加心臟攜氧量,加強肺部血氧的交換速度,並再加上博士提供一些有氧食物等等的配方幫助調整缺氧體質,加強心肺功能後,就能解決這種半臥著才能睡著或者平躺著難以入睡的問題。

缺氧型睡眠障礙因子篇-林黛玉的失眠症

貧血又失眠的林黛玉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環繞著富家公子賈寶玉和薛寶釵及林黛玉的感情糾葛,其中林黛玉以病懨懨的形象,深植人心。像我們如果遇到漂亮卻又常常生病的女孩子,可能就會幫他取個林黛玉的綽號。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林黛玉可能有貧血導致的缺氧型失眠的問題。

會討論到林黛玉是否有缺氧型失眠問題的話題,根據缺氧睡眠障礙中心的主持人-陳志明博士表示,是來自一位自稱林黛玉的讀者。這位「現在林黛玉」小姐,自我介紹時的時後說,因為名字裡面有個玉,從小又體弱多病、氣血不足,所以也就有了林黛玉的綽號。
而這個現在林黛玉,有經常性失眠的問題,不管是中醫或西醫都沒有長期的效果,但她又不想要吃安眠藥,剛好在偶然之間,她的朋友送給她一本陳志明博士的著作,因此便透過缺氧型睡眠障礙研究中心,找博士討論失眠的問題。

博士看了她的狀況,便開玩笑說:「妳跟林黛玉一樣,貧血又失眠,可能是貧血導致的缺氧型失眠。」
她聽了以後回答:「她知道書中寫的林黛玉,從吃飯時便會吃藥了,而且看了多少名醫都沒有效果,又常常頭暈虛弱、臉色蒼白的樣子,貧血肯定是有的,但失眠呢?」

陳志明博士表示:《紅樓夢》中,林黛玉曾對史湘雲感嘆道,『我這睡不著也並非今日,大約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滿足的。』也就是說,林黛玉一年365天裡面,大概只有10天睡得好,這的確是蠻嚴重的失眠問題吧!

貧血讓人慢性缺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貧血是常見的血液疾病,佔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樣推估起來,貧血人數超過20億。而貧血的類型很多;有些是遺傳的,像是地中海型貧血、鐮刀型貧血、蠶豆症等,有些是營養物質缺乏的,像是缺鐵性貧血、維生素缺乏性貧血等,更多的是生理性貧血,像是經期性貧血、妊娠性貧血、腸胃潰瘍性貧血等等。但不論何種型式的貧血,所產生最大的共同問題,全部都是造成身體的缺氧。

由於血液在人體裡面,就像許多免費的小轎車,座位上面載著氧氣的「乘客」,然後把「乘客」運送至人體各個器官組織,進行新陳代謝;貧血時,

有可能是扮演小轎車的紅血球太少,也可能是車子開到一半就拋錨(紅血球死亡),或著是座位 ( 血紅素 ) 壞掉,安全帶 ( 鐵離子 ) 斷掉,造成攜帶氧氣的功能有所缺陷,導致血液中的帶氧效率太差,使得人體發生慢性缺氧的狀況。

貧血造成失眠的原因

缺氧研究中心指出,能否順利進入睡眠其實取決於身體的血氧獲取程度。在夜晚躺在床上時,身體各組織器官,原本就比白天活動時的血氧量更低,而對有貧血的人們而言,進入睡眠時,身體血液輸送的功能很快就減弱,所以周邊神經被缺氧代謝產出的氫離子大量刺激之下,腦幹神經在夜裡也不斷的強化活動而造成難入睡或半夜驚醒等缺氧型睡眠障礙問題。

尤其女性在更年期之後或常年發生經期症候問題者,因為缺氧體質越加嚴重,所以會產生煩悶失眠、壓力失眠、心悸驚醒的頻率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快速眼動睡眠(REM) 的淺眠時間越來越長,整體睡眠時間也越來越短,造成失眠,易醒、多夢、心悸、夢靨、早醒,及醒後疲倦無精神等現象越來越頻繁。

陳志明博士表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可能是因為貧血所造成的缺氧型睡眠障礙,導致快速眼動睡眠時間持續拉長,大量的神經波去刺激到視覺中樞神經,而讓她常常惡夢連連、心事重重。」

解決貧血性缺氧型睡眠障礙

那麼類似這位現在林黛玉,有貧血性缺氧型失眠障礙的人們,又該要怎麼解決問題呢?

缺氧型失眠障礙中心的研究指出,現有治療方式,會先判別患者是缺鐵型貧血或是惡性貧血,用補充鐵劑、治療腸胃並補充維生素、或是輸血或手術來改善貧血的狀況,但副作用可能有過度累積鐵劑或維生素等問題,可能造成腸胃消化系統及肝腎等解毒器官的負擔,更會加重缺氧型失眠障礙的情形。

陳志明博士表示,要解決貧血性缺氧型睡眠障礙,其實從前面所使用的醫療方法,充其量只是治標的手段罷了,他們的根本問題,其實還是存在總體帶氧能力匱乏的現況。因此若是能夠從強化血氧的循環力量去補足氧氣,將能夠徹底改善他們病懨懨的無力症狀。這些可以從調整患者的慢性缺氧體質開始,培養有氧的生活習慣,從飲食、保健、運動及生活習慣等方面著手,緩解慢性貧血缺氧因子,去強化紅血球帶氧效能。

另一方面,對於嚴重貧血及遺傳性貧血的族群,在配合醫療用適量的抗貧血藥物或維生素作為刺激紅血球增生的補充之外,並應同時用強化心臟輸出力的物質,作為輔助動力,增加血氧供給及攜氧能力,才能解決貧血性缺氧型睡眠障礙的問題。

睡眠救贖 憑什麼你可以睡覺?

睡眠致死

在我研究睡眠生理發生的過程中,發現其實「睡眠」是一件相當危險的生理活動,如果身體突然地在睡眠過程中沒有進行精密調控的情況下,放任的隨意進入睡眠,身體則可能會遭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 或許很多人會對此嗤之以鼻,但是全世界每年在睡眠期間直接死亡的人口就超過110萬個嬰兒,這還不包括其它年齡層因為睡眠障礙問題所引發的死亡人數,如果加入這些睡眠所引發的疾病之後,至少40%以上的疾病及死亡原因都是睡眠過程不當所引起的。

安眠藥物

更可怕的是,現有從政府、醫生、到失眠者仍舊還停留在以安眠藥物這類的毒品去『醫治』這個現象,當然所產生後遺症的可怕,我們之後將再另闢專欄討論它們。而現今絕大多數人們所關注的睡眠問題,仍然只聚焦在失眠或難以入睡等的這類『看得見』的問題上,其他睡眠期間所發生的不正常障礙問題,例如多夢、淺眠、早醒等等,一般都像作夢那樣的醒後就忘記去注意。

失眠目的

可是我的研究卻認為,失眠及難以入睡是身體保護自己免於睡眠期間受到傷害的一種防禦機制!它的主要目的是要使身體在睡眠期間必需取得或儲備足夠的能量,才能進入安全的睡眠狀態。在繼續談論這個顛覆性的概念之前,讀者們可以先想像成你是一隻即將進入冬眠的動物,如果在睡前儲備的能量不足時,那你很可能在酷寒的冬眠活動進行不到一半的過程中,就會凍死或餓死,即使僥倖活下,也難以在睡醒之後有能力繼續獵食生存。

食慾素細胞

這幾年的醫學發現在我們中腦的下視丘旁邊有一小搓稱作食慾素神經細胞群,似乎就是調控進入睡眠的一個感測開關之一,而它之所以被稱為食慾素神經,原先是因為它所分泌的食慾素,能讓身體發生飢餓感而促進食物熱量的補充,有了食物,就能夠轉化成能量,這也是許多人在餐後經常會有想睡慾望或精神不濟的原因之一。

可問題是,睡眠正常的人絕大多數在睡前都很少再進食了,甚至許多的醫學觀念裡也建議睡前不適合進食,畢竟容易發生其他心血管或代謝疾病,甚至許多失眠的患者在睡前並不覺得有飢餓感,甚至還有飽足感,難道是食慾素這個感測開關失靈了嗎?

缺氧型失眠

我的最新研究更發現,能否順利進入睡眠其實取決於身體的血氧獲取程度。當血氧獲取能力或程度無法達到一定的相對水平時,軀體將產生出一類特殊的神經波,通過延髓激發包括食慾素等神經區塊,而阻止身體進入睡眠活動,於是才會發生了失眠、難以入睡的現象。

睡眠救贖

在我出版了『睡眠救贖:缺氧型睡眠障礙』新書之後,許多讀者經常不解的問說,他們大多數失眠或難以入睡的情況,大都是出現在壓力過大、或隔天有事等情況才發生睡不著覺的現象,難道這和身體缺氧與否有關係嗎? 其實所謂的壓力是取決於相對的能量儲備或產出,假設要面對的是一隻獅子或著是一隻螞蟻,相信讀者的能量和壓力的相對值就會有明顯的差異了。

睡眠目的

當然囉,大多數人可能會為了明天要對付一隻獅子而徹夜難眠,但僅少數人會因為隔天有一隻螞蟻要拜訪而失眠。畢竟睡眠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第二天的『打或逃』所進行的,而不是為了沒有明天所設的,因此你能不能睡得著其實是憑你身體細胞的血氧獲取能力決定的!

研究:安眠藥物增加死亡率4.6倍及罹癌率35%

安眠藥物增加死亡率4.6倍及罹癌率35% | 國際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Open》(英國醫學雜誌)的研究指出,安眠藥可能會讓服用者的死亡率提高4.6倍,而服用高劑量安眠藥也與罹癌率增加35%有關。


歷時兩年的研究計畫

位於美國聖地牙哥的加州拉荷亞(La Jolla)的 一個名為Scripps Clinic Viterbi Family Sleep Center的睡眠中心,由克里普克(Daniel Kripke)醫生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進歷量兩年半,關於安眠藥物的研究計劃。

研究團隊檢視賓州15000多名,平均年齡54歲的服用助眠處方藥物成年人的醫療紀錄,並對照23600多名年齡、健康、背景相符的未服用安眠藥物者。

安眠藥物增加死亡率4.6倍及罹癌率35%

研究結果指出,兩組受試者在接受為其兩年的實驗期間,死亡人數都不到整體的1/1000。但死亡率在兩組間卻出現了顯著的:每年服用18到132劑安眠藥者的死亡率,是不吃安眠藥的對照組的4.6倍;就連每年服用不到18劑的人,死亡風險也高出了不服藥者約3.5倍。

而每年服用超過132劑以上安眠藥的受試者與不服藥的對照組相比,死亡風險更是高出了5倍之多。此外,1年服用132劑或更多安眠藥的人,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比率,也比不吃藥者多35%。但研究人員指出,安眠藥與死亡風險高有關,但無法證明安眠藥就是致死原因。

被檢視的安眠藥有哪些?

實驗中,被檢視廣泛的安眠處方藥物,包括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 ,BZD) 、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巴比妥類(barbiturates)以及鎮靜劑。

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物 (Benzodiazepines,BZD),它是透過強化腦神經上面的 GABA 受體的作用力,而產生強烈阻斷神經訊號的傳遞,達到失去意志的功效。

而非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物 (Nonbenzodiazepines,Z-drug),它們的化學結構和苯二氮平類藥物不同,但是在神經細胞上的作用點卻是一模一樣,也是透過強化腦神經上面的 GABA 受體的作用力,而產生強烈阻斷神經訊號的傳遞,使人失去意志的功效。

巴比妥類的安眠藥物 (Barbiturates),它主要是透過強化腦神經上面的 GABA 受體的作用力,而強烈阻斷神經訊號的傳遞,達到失去意志的功效;鎮定劑藥物透過麻痺神經活性的方式,抑制神經傳導,達到睡眠現象,但卻背負沉重的器官缺氧負擔。

而研究的作者結論為,安眠藥主要通過延長睡眠潛伏期反而會引起失眠,只要持續觀察,這種危害就會持續。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調查引起這種持續的服用安眠藥後的失眠的機制,是否在神經藥理學或行為學上更強。

延伸閱讀

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1台灣的服用安眠藥人口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2-安眠藥與自殺問題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3 -安眠藥的安全性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4-安眠藥的成癮性與帶來的社會問題

研究:安眠藥物增加死亡率4.6倍及罹癌率35%

《Times》時代雜誌:每晚不該吃安眠藥的原因!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4 -安眠藥的成癮性與帶來的社會問題

台北市長柯文哲於1017出席「打臉名嘴粉絲見面會」 網路節目錄影時,提到台北市火警近來最多原因是自焚,並提到「自殺就算了,拜託你吃安眠藥,不要用自焚的」。

而在1029在議會接受質詢時,卻改稱「吃安眠藥不會死啦」,兩相矛盾的敘述,若不論柯P個人觀點為何,背後的確凸顯出國人使用安眠藥的問題。


安眠藥的成癮性

根據健保署統計,安眠藥物使用量為9.18億顆,平均每年每人使用39顆安眠藥。如此驚人的統計數字,也讓人擔心安眠藥成癮性的問題。

當失眠患者,連續數天使用二氮平類的安眠藥物 (BenzodiazepinesBZD)後,會出現耐受性現象,也就是使用原有劑量的藥物安眠效果變差。

若服用半年以上再停藥者,有40%患者會出現中度到重度的戒斷症狀,而其他的60%則會出現相對較輕的戒斷症狀,主要包括耳鳴、焦慮、失眠、憂鬱和運動及感覺異常和胃腸道症狀。而以上所提的,耐受性和戒斷症狀等都是成癮相關的臨床表現。

而非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物 (NonbenzodiazepinesZ-drug),其成癮性較上述的二氮平類的安眠藥物為小,也就是相對而言有比較高的安全性,但濫用此類藥物的失眠患者,會出現失眠、焦慮、震顫、心悸、出汗、噁心、嘔吐,甚至是精神錯亂或者幻覺的戒斷症狀。

安眠藥帶來的社會問題

研究顯示,長期服用安眠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還會導致患者記憶力、注意力、認知力、判斷力的下降。此外,還帶來了一些副作用和匪夷所思的社會問題。

這可能源自於安眠藥和屬於麻醉迷幻藥的毒品成分類似所致;曾有外媒指出,有服用安眠藥的長期素食患者,在清醒時居然嘴裡咬著,從冰箱中拿出來的漢堡肉。

還有一位加拿大司機宣稱,他服用安眠藥後,刺激他從冰箱拿出一瓶伏特加,並且一飲而盡後,導致在睡眠狀態中無意識的飆車,也讓在之後撞到幾輛車,並且遭到了逮捕。

所以,安眠藥的濫用有可能是造成事故、鬥毆等社會問題上升的原因之一。

延伸閱讀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1台灣的服用安眠藥人口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2-安眠藥與自殺問題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3 -安眠藥的安全性

研究:安眠藥物增加死亡率4.6倍及罹癌率35%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3–安眠藥的安全性

台北市長柯文哲於1017出席「打臉名嘴粉絲見面會」 網路節目錄影時,提到台北市火警近來最多原因是自焚,並提到「自殺就算了,拜託你吃安眠藥,不要用自焚的」。

而在1029在議會接受質詢時,卻改稱「吃安眠藥不會死啦」,兩相矛盾的敘述,若不論柯P個人觀點為何,背後的確凸顯出國人使用安眠藥的問題。


科學論證安眠藥的安全性問題

據統計,全球使用安眠藥助眠的人口已經達10%左右了,而安眠藥的種類眾多,其安全性一直飽受爭議,這也是醫界及學術界所關注的熱點。

文獻回顧中,已有超過20項報告,對此議題進行深入研究,並顯示出,在統計學上,使用安眠藥和患者死亡率間存在顯著意義。

一項具有前瞻性的調查研究,招募了25000名沒有使用安眠藥的成年失眠患者,及10000名使用安眠藥助眠的成年失眠患者,分別作為控制組和實驗組。

此項研究進行了為時2.5年的追蹤調查,顯示出服用安眠藥物者在調查期間,死亡率較一般未用藥者高出46%;其中,每年服用1~18劑安眠藥的患者的死亡率高出30%;每年服用19~132劑安眠藥的患者的死亡率高出約40%;而每年服用劑量超過132劑的患者的死亡率高出50%。

睡眠品質不佳、睡眠時間過短等睡眠問題本身,也會對患者的死亡率造成影響,科學家還表示,失眠症患者死亡率增加的因素,還包括憂鬱症傾向加重、活躍度降低、呼吸動力減弱、酒精的疊加效應、自殺率升高等影響。

安眠藥導致失眠的核心問題-缺氧

許多安眠藥,都是透過激化這個 GABA 神經受體的作用去達到目的。簡單的說是將神經波訊號干擾、減緩或截斷的方式,來達成這些藥物的目的。

如果是身體內部自我分泌的,那當然有它調節的目的,但是若是透過人為的干預,那情況可能會出乎意料的可怕!

當使用安眠藥物時,雖然很快地就能入睡,但是原本藉由細胞缺氧的氫離子垃圾堆積,所產生的回饋神經訊號波系統,將因為人為的干預而使前端和後端的神經波都失靈了。

也因此快速眼動睡眠所應有的發生時間、週期頻率、持續時間、以及所構建的睡眠結構,都將被破壞,最後使得身體在睡眠期間,所有細胞都處在嚴重的慢性缺氧狀態中。

簡單的說,就是該加快心跳時,沒能加速;該增加呼吸頻率時,沒能多喘口氣;該作夢時,沒有夢;該清醒時,依舊在睡;清醒後該精神飽滿時,仍感覺昏沉沉。這種狀況,其實不是熟睡,而是像被人用木棍敲昏腦袋的昏睡!因此,對於提高睡眠品質沒有幫助。

所以,失眠症患者應首先弄清引發失眠的原因。一些可能導致失眠的原因包括睡眠窒息、身體疼痛、精神焦慮、憂鬱等,對這些症狀進行治療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

延伸閱讀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1-台灣的服用安眠藥人口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2-安眠藥與自殺問題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4 -安眠藥的成癮性與帶來的社會問題

研究:安眠藥物增加死亡率4.6倍及罹癌率35%

《Times》時代雜誌:每晚不該吃安眠藥的原因!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2-安眠藥與自殺問題

台北市長柯文哲於1017出席「打臉名嘴粉絲見面會」 網路節目錄影時,提到台北市火警近來最多原因是自焚,並提到「自殺就算了,拜託你吃安眠藥,不要用自焚的」。

而在1029在議會接受質詢時,卻改稱「吃安眠藥不會死啦」,兩相矛盾的敘述,若不論柯P個人觀點為何,背後的確凸顯出國人使用安眠藥的問題。


國內服用安眠藥自殺比率

根據台灣自殺防治學會,108年版的「自殺方式之具體防治策略」一文指出,分析近十年自殺身亡使用方法與工具之占率,排行第一為「吊死、勒死及窒息自殺及自傷」約占三成(30.2%~35.2%),而106年最新數據為32.6%。

第二名為「由氣體及蒸汽自殺及自為中毒」,民國96年至99年一度超過三成(30.8%~31.4%),而後逐漸下降,最新106年數據為24.7%。

第三名才是服用安眠藥物所屬的「以固體或液體物質自殺及自為中毒」,從96年起在二成左右徘徊,106年最新數據為17.1%,有些為下降趨勢。而第四名則為「由高處跳下自殺及自傷」,第五名是「溺水(淹死)自殺及自傷」。

而在自殺通報使用方法與工具方面,依比例排序;第一名是服用安眠藥物所屬的「以固體或液體物質自殺及自為中毒」超過半數比例為最多(51.9%~60.1%)。

第二名為「切穿工具自殺及自傷」近三成(26.4%~28.5%);而低於10%的項目為「由其他氣體及蒸氣自殺及自為中毒」、「由高處跳下自殺及自傷」、「吊死、勒死及窒息之自殺及自傷」與「溺水(淹死)自殺及自傷」等。

換句話說,在自殺通報的案件,也就是民眾發現有人實際有自殺行為,或有自殺意念及危險時,撥打119或110,並請警消至現場處理的案件中,服用安眠藥物的確是佔大宗。

防治安眠藥物自殺的方法

目前,政府相關單位對於防治使用安眠藥物自殺的措施,採以下4點辦法。

1.針對藥物管理研擬服藥、領用藥物、非處方藥物包裝與藥物最大劑型條例,避免讓患者有過度儲藥的機會。

2.與藥局合作,於店內如立牌、海報、單張、結帳櫃檯電視廣告、店內廣播等通路,宣導自殺防治概念;並於店內週邊牆面,張貼自殺防治相關宣導海報,或於櫃台等明顯處張貼宣導海報、放置關懷吊牌、摺頁或小卡等宣導資訊。

3.與藥師公會及社區藥局合作,加強縣市內社區藥局及藥師之「珍愛生命守門人」繼續教育訓練,提高藥事人員對藥物購買者自殺徵兆敏感度,強化藥事人員對於自殺高危險群處遇態度與轉介行為。

4.加強非精神科開立安眠藥鎮定劑之教續宣導,包含處方合理性、自殺警訊辨識與處置。

更可怕的!使用安眠藥物的慢性自殺問題

意圖自殺者在社會上畢竟仍屬於少數,而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慢性失眠盛行率為20.2%,有睡眠障礙的人口約400萬人,服用安眠藥者約有80萬~100萬人左右。

事實上,所有安眠藥都有副作用,特別是長期使用,會使人體產生耐藥性(所需藥物的劑量越來越大),即通常所說的藥物成癮,因此不能盲目使用安眠藥,造成安眠藥物慢性中毒現象。

中毒者會出現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思維遲緩、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以及頭痛、眩暈、呼吸抑制、肌無力等症狀。急性中毒表現為睏倦、嗜睡、言語不清、動作不穩、步態蹣跚,或是血壓下降、末梢紫紺、皮膚濕冷、尿量減少,直至無尿。此外還可出現黃疸、血氨升高等肝損害等表現。

嚴重時,可能使意識不清甚至昏迷、瞳孔縮小、腱反射減低或消失等。嚴重中毒可以出現呼吸變慢,並逐漸不規則,甚至呼吸停止,導致死亡。

因此,對於失眠患者,長期使用安眠藥物對於身體的傷害,更是令人不容小覷!

延伸閱讀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1–台灣的服用安眠藥人口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3 -安眠藥的安全性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4-安眠藥的成癮性與帶來的社會問題

研究:安眠藥物增加死亡率4.6倍及罹癌率35%

《Times》時代雜誌:每晚不該吃安眠藥的原因!

《Times》時代雜誌:每晚不該吃安眠藥的原因!

每晚不該吃安眠藥的原因:《Times》時代雜誌 ,是全球發行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英文時事新聞週刊,也 是一份對於全球國際上影響力甚鉅的刊物,2018年10月號的《Times》時代雜誌中,提到「每晚不該吃安眠藥的原因」,代表安眠藥真的已經構成了社會隱憂。

根據世界睡眠醫學協會(World Sleep Society)的研究調查指出,全球有45%的人口有著睡眠障礙的問題,代表失眠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流行疾病之一。 而《美國老年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的研究指出,65~80歲的老年人口中,有1/3需要服用安眠藥物入睡;此外, Benadryl糖漿和Tylenol PM止痛藥等非處方箋安眠藥物,是許多老年失眠人口的首選助眠劑。

Benadryl糖漿和Tylenol PM止痛藥是什麼?

Benadryl的中文品名為貝咳華納糖漿,屬於抗組織胺類的藥物; 主要為緩解感冒之各種症狀(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咳嗽、咳痰),也因為有抗神經物質膽鹼的效果,所以常被用來誘導睡眠。 與美國的成藥不同,在台灣它是須經醫師指示才能使用的藥物,而且它在國內的許可證已逾有效期(註銷日期為106/02/03) ,而Tylenol PM止痛藥在台灣並未上市,但兩者含有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成份。

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又是啥?

上述的Benadryl糖漿和Tylenol PM止痛藥雖不見於國內,但國內仍有去敏膠囊(Benamine)、鼻炎膠囊(Diamine)、彼使膠囊(Hitus)、明那膠囊(Menna)、豐樂敏膠囊(Raminsules)、柏那錠(Vena)、柏那明錠(Venamine)等含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的藥物。

而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屬於組胺類抗過敏的成份,是屬於歷史悠久的一款藥物,它可以通過人的血腦屏障,使大腦有昏昏欲睡的感覺,但這是它的副作用,不是主要功能。

該藥物主要應用在防止暈船、暈車和抗過敏方面,也因為有令人昏眩的副作用,所以可能被用來誘導睡眠,但顯而易見地,把副作用來治療失眠並非明智之舉。

非處方安眠藥物的嚴重副作用

因為許多研究都指出,長期使用這類的非處方安眠藥物可能導致嚴重的副作用。

2015年世界頂尖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內科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曾發表歷經10年的醫學研究報告,並指出每周規律服1~2次含苯海拉明的安眠藥物,例如,Benadryl糖漿2劑或Tylenol PM止痛藥2粒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未服藥者高出54%。

而密歇根醫學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Donovan Maust博士表示,苯海拉明是一種會阻斷乙醯膽鹼-這種刺激肌肉和大腦靈活度、學習及記憶有關的化學物質。此外,它還有口乾、便祕、尿滯留、視力模糊和精神錯亂等副作用,尤其不適用於老年人 。

美國退伍軍人事務西部紐約醫療保健系統部的臨床藥劑師,同時也是2016年臨床治療學》雜誌的共同作者-珍妮佛·施羅克(Jennifer Schroeck)說,這些成藥的副作用也可能引發“處方藥串連事件”prescribing cascade)。

珍妮佛·施羅克(Jennifer Schroeck),舉例說明,服用抗膽鹼藥物會導致前列腺疾病患者的尿滯留(urinary retention)或無法排空膀胱內尿液的問題。但這些男性患者,可能病不知道是睡前服用非處方箋安眠藥帶來的副作用,所以若未告知醫生用藥狀況的話,一生可能就會開立新的藥物來治療膀胱問題,而新的藥物可能有副作用,加上再用其他藥物來抑制這樣的副作用,就會造成患者服藥量及承受副作用的情形迅速增加。

利大於弊的解決失眠方案

珍妮佛·施羅克(Jennifer Schroeck)表示,真正的核心問題在於「患者為何睡不著」?許多年輕人可能是因為壓力、經濟問題或其他更難以治療的焦慮症而無法入睡;而老年人可能是因為疼痛,神經問題或其他健康問題,導致睡眠障礙。

對於年輕人而言,她認為用行為認知療法對患者較使用安眠藥有幫助;而對於老年人來說,使用安眠藥反而會使他們找不到問題的核心原因。而歸納安眠藥的利與弊,長期使用的所帶來的健康風險會超過其所助眠的效果,特別是對65歲以上的老人。

延伸閱讀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1–台灣的服用安眠藥人口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2-安眠藥與自殺問題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3 -安眠藥的安全性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4-安眠藥的成癮性與帶來的社會問題

研究:安眠藥物增加死亡率4.6倍及罹癌率35%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1–台灣的服用安眠藥人口

台北市長柯文哲於1017出席「打臉名嘴粉絲見面會」 網路節目錄影時,提到台北市火警近來最多原因是自焚,並提到「自殺就算了,拜託你吃安眠藥,不要用自焚的」。

而在1029在議會接受質詢時,卻改稱「吃安眠藥不會死啦」,兩相矛盾的敘述,若不論柯P個人觀點為何,背後的確凸顯出國人使用安眠藥的問題。


亞洲第一!! 國人服用安眠藥突破9億顆 !!!可環島12圈

台灣使用鎮靜劑、安眠藥處方量是全亞洲之冠,根據健保署統計,2016年門診、住院鎮靜安眠藥使用人口約有411.7萬人,安眠藥物使用量為8.7億顆;而到了2018年則成長為426萬人,安眠藥物使用量為9.18億顆,平均每年每人使用39顆安眠藥,健保花費超過20億以上。

若將每顆1.5公分長的安眠藥物排列在地面上,其長度可環島12圈左右。上述一連串驚人的數字,顯示出台灣的睡眠障礙問題相當嚴重,吃安眠藥彷彿成為一種另類的「流行風氣」。

吃安眠藥可以解決失眠問題嗎?

目前全世界合法所使用的安眠藥物,依據它們的功能方式大致分為五大類如下:第一類的安眠類藥物,全部都是去激發所謂的 GABA 受體,使人發生麻痺、昏睡、降低知覺的安眠或麻醉藥品,是會讓中樞神經產生緊急煞車的化學物質。

第二類是使人減少焦慮的鎮定劑,也是藉由阻斷各種腦神經的正常傳遞途徑,去降低神經敏感度。

第三類是使人感覺愉快的抗憂鬱劑,則是以騙取大腦短暫的愉悅感覺,去麻痺神經的防衛注意力。

第四類是使人降低動作敏感度的精神病用藥,則是以抑制動作神經的傳遞,去阻礙腦波的形成。

其他不在前面四類的藥物,則歸類到第五類的其他類型。是以減低身體的代謝效率,去減弱大腦的動作。

上面這所有的藥品策略都是透過干擾神經的傳遞,而達到短暫或長效的昏迷效果。

相對的,原本要休息或睡眠的生理時間,就成了一片被空白掉的錯亂人生。這就像拿根木棒往人的頭上用力敲昏那樣,看起來像是睡著了,但其實是失去知覺了!而長期使用養成藥物依賴性,戒斷時反而可能換產生幻覺、麻痺、精神錯亂及憂鬱症等問題,更是得不償失。

因此,使用安眠藥物只是治標,去對付失眠的症狀而已,也難怪安眠用藥人口逐年累積,越來越多;若要治本還是要回歸找出失眠的原因,從根本改善問題,才是王道!

延伸閱讀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2-安眠藥與自殺問題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3 -安眠藥的安全性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4安眠藥的成癮性與帶來的社會問題

研究:安眠藥物增加死亡率4.6倍及罹癌率35%

《Times》時代雜誌:每晚不該吃安眠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