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研究:熬夜使大腦斷電!

熬夜使大腦斷電 | 科學家發現,許多夜間工作者或是追求卓越, 犧牲了睡眠時間來完成工作的工作狂們,在睡眠不足的狀況下,大腦的功能還可以保持正常運作一段時間,但之後反應會變慢,視覺處理與注意力下降的問題,也就像大腦斷電一般,容易造成各種意外,例如:車禍、甚至是核電廠事故。


熬夜者的斷電現象

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研究報告指出,英國杜克大學與國立新加坡大學的學者,將研究的自願受試者,分為熬夜組和睡眠組兩組;並要求受試者辨識螢幕中快速閃動的字母,螢幕中會出現許多大小不一的H或S,有時字母的大小一樣,有時則否。

科學家要求自願受試者,利用按鍵選擇體積較小或較大的字母,並利用「核磁共振造影」的技術,測量血液流往大腦的狀況,以評估腦部活動。

發現了熬夜組別的受試者,因睡眠不足的緣故,使得他們的視覺皮質活動出現了大幅下降的現象。而他們也因為注意力下降的問題,而無法啟動前額葉和頂部的「控制區」的修正功能。

哈佛大學的薩波博士(Dr. Sapo)表示:「這項研究指出,睡眠不足的人有時能正常工作,但中間斷斷續續會出現類似斷電的狀況。」而且大腦處理視覺能力失靈的現象,只會在熬夜引發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條件下發生。

熬夜或夜間工作的危機!

這個報告的結論,對於夜間工作的長途貨運司機或是夜診的醫護人員有重大的意義。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在睡眠不足的狀況下,可以處理簡單的視覺資料,例如:黑白分明的西洋棋盤,但掌控定義我們所見到的一切的「更高層級的視覺區域」,卻無法正常運作。

研究的主持人齊麥可教授(Professor MikeChinoy)表示:大腦在熬夜的初期,會維持正常運作,讓人以為自己可以勝任工作,而且產生安全無虞的錯覺,但之後大腦就會因為不協調的運作,產生嚴重的結果。

倫敦帝國學院健康照護睡眠中心的康明博士(Dr. Yasuaki)說明:「歷史上的許多重大災難,例如:阿拉斯加港灣漏油事件、三哩島核災與車諾比核事故,都是由於操作人員睡眠不足而造成的。」,並表示「關於這類的問題,我們很難作什麼防範,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保有充足的睡眠!」

延伸閱讀

嬰幼兒的睡眠障礙

睡眠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睡眠對於認知功能和發展記憶尤為重要。成人睡眠不足會導致注意力不足、情緒不穩,學習力和判斷力下降。兒童表現出相似的反應;睡眠不足與肥胖,情緒不穩,整體幸福感下降以及學習成績不佳有關。而嬰幼兒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 嬰幼兒的睡眠障礙則會導致生長發育的問題 因此充足的睡眠對他們尤為重要。


嬰幼兒的睡眠狀態

母體中的胎兒以及一歲以前的嬰兒,他們的睡眠時間占全天的 60%,明顯的比 成人的睡眠時間只佔全天的 30% 多出了一倍左右。嬰幼兒用了這麼長的睡眠時 間,主要和嬰幼兒快速發育成長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像俚語所說的『一暝大一寸』的期望功能。

剛出生的嬰兒平均一天需要16至1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長到1~6個月大時,平均一天需要14個小時睡眠;而6個月大至1歲則將少於14個小時。

詳細討論新生兒的睡眠模式;他們的睡眠呈現和成人完全不同的淺眠模式,每次睡眠呈現只能維持1~2小時的短暫且片段式的睡眠,有時甚至只睡了20分鍾就會醒來。

嬰幼兒的睡眠障礙

嬰幼兒常見的睡眠障礙是恐懼睡眠,這是因為幼兒心理上有著分離及獨處焦慮的問題,使他們無法單獨入睡或無法入睡,例如:他們會恐懼被綁架、遇見小偷、雷電、噪音等,所以需要一些玩偶或夜燈陪伴,甚至是父母相伴。

其實這些睡眠障礙並不是病態的,算是正常幼兒在心理發展中所碰到的小問題。會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加,大部分的幼童都會逐漸適應,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此外,因為發生睡眠障礙的主因為是:當人體進入睡眠期間,身體逐漸的消耗氧氣,所以在熟睡期的末段,細胞代謝就會從原本的有氧代謝漸進入到缺氧代謝。

但嬰幼兒的睡眠結構和成人不同;大多數成人的快速眼動睡眠(REM)時間,佔總睡眠時間的20~25%,但嬰幼兒則佔了80%,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體內都屬於有氧代謝,能量充足的狀態,家長們通常擔心的不是失眠問題,而是「睡太多」的問題。

出生3個月內的寶寶,睡眠呈現晝夜不分、日夜顛倒是很正常的。因為胎兒在母親的子宮內,並沒有日夜的光影變化,所以有自己的作息時間。此外,因為新生兒的體溫和基礎代謝都比成年人高,所以需要相對較長的睡眠時間。

另一方面,因為新生兒的胃容量較小,所以初期哺餵方式的方式採用少量多餐,當夜晚腦部接受到飢餓的訊息,就會無法維持長時間的睡眠。而隨著嬰幼兒的年紀增長,睡眠時間會逐漸縮短,家長可透過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使其生理時鐘趨於成人。

在臨床上小兒科醫師並不太在意睡眠的長短,而較在意睡眠品質。所謂的睡眠障礙,通常要等到青春期過後,因為功課、感情等問題,才有可能發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