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型睡眠障礙因子篇_心血管狹窄因子

禍起: 過熱的心

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 心臟病、中風和高血壓等心血管相關疾病,長期以來占據了十大死因的半數。例如:前陣子炒得沸沸揚揚的影星拍戲錄影的意外死亡事故,起因便是心源性猝死。

無獨有偶的,專精在缺氧醫學研究的陳志明博士也談到,他前陣子去醫院探望一位之前從事建築業的好友,也因為有心血管狹窄的問題,在某個深夜凌晨睡覺中,胸部發生灼熱感、從睡夢中痛醒、並大量出汗,緊急送醫才發現是因為血管狹窄,心臟差點因缺血或缺氧壞死,可說是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其實他朋友之前就作過檢查,早就知道自己有心血管狹窄的問題,但總覺得還不到心肌梗塞的狀態,所以有所忽視。而心血管狹窄可說是無聲的殺手,因為心臟狹窄率到70%以下時,患者在休息狀態,只要身體還有足夠的氧氣供應心肌,就不會感到特殊異狀。

警訊: 濕透的眠

但實際上,這半年來,他太太說他都有夜間盜汗和失眠的狀況,早上醒來棉被及床單經常都濕濕的,一個星期就要洗和曬被單好幾次。

大量夜間盜汗,其實已是心血管狹窄者經常會發生的問題之一。陳志明表示因為身體慢性缺氧,腎臟過濾功能消退,日間排尿的狀況不佳,而漸漸產生水腫狀況。而到了晚上睡覺時,身上調控汗腺的神經傳遞物質消失後,多餘的水分經常透過汗腺排出,也就是所謂的夜間盜汗現象,雖然對患者的生活不至於造成太大困擾,所以經常人們忽略其背後代表的警訊。

MMP: 血管狹窄的凶器

缺氧睡眠障礙中心的陳志明博士指出,在舊有的醫學觀念中,認為心血管狹窄的成因都是高血脂所引起的,因此許多人將心血管狹窄的問題,歸咎於吃得太過油膩,飲食中含有高膽固醇,容易滲入血管壁產生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問題。

但他在深入研究後,卻堅決反對這類粗淺的說法,他認為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的真正成因,是因血管周遭大量細胞遭遇慢性缺氧,而大量釋出一類稱作金屬基質纖維蛋白酶(MMPs)的酵素,滲透破壞血管內膜層細胞間質開始的。當血管內膜破損時,血液中循環的血小板和膽固醇,就會就近轉變成修補材料。其中, 作為修護底層模板功能的低密度膽固醇,因為遭遇MMPs破壞而滯留,所以容易變成氧化臭酸的「垃圾」。

此時,血液中巡邏的單核白血球也是在發現血管中出現MMPs的蹤影之後,才會鑽入血管內膜下層,並轉變成巨噬細胞去緝凶。可惜大概同時,被破壞的血管內膜的細胞間質纖維,很快的就被周遭的纖維母細胞給修護填滿,使得這些巨噬細胞在清除吞噬了這些「垃圾」後,便難再返回血管循環中,最後將死亡並堆積在血管內膜底部之內。當幾十年一直在血管內膜重複這樣的破損、修補、防禦、吞噬、死亡、沉積的連鎖反應,最後將使血管管徑逐漸狹窄。

惡性循環: 缺氧的睡眠

陳博士表示,心血管狹窄患者的最大困擾是身體進入了缺氧的惡性循環問題,例如當心臟的冠狀動脈逐漸的堵塞後,使得心肌細胞只能進行缺氧代謝途徑,而減少了能量的產出,除了使得心肌的收縮力降低,更漸漸造成全身性的慢性缺氧問題。

尤其當患者在睡眠期間,逐漸嚴重的全身缺氧,將產生過多的快速眼動睡眠(REM),而使心臟負荷加劇並衍伸許多睡眠障礙的問題,例如:打鼾、多夢、早醒,及醒後疲累,像是前面所提案例中的睡眠胸部背部盜汗,更是心臟冠狀動脈狹窄的經典前兆,代表患者心臟已經缺氧嚴重所致。

逆轉: 缺氧型睡眠障礙

心血管堵塞狹窄患者,以目前醫療體系在治療這類疾病時,除非是堵塞嚴重者,會動手術,裝導管或支架來處理,不然通常都會給降血脂為主,降血壓及抗血栓為輔的藥物做為長期使用的治療的方法。

缺氧專家陳志明博士表示絕大多數降膽固醇的藥物作用,因為是以抑制膽固醇的製造為主,去降低血液中游離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數字為目標,除了根本和身體的缺氧惡化摸不上邊之外,還嚴重的改變了身體荷爾蒙的平衡,更對缺氧型睡眠障礙的問題雪上加霜。

他建議對於這類血管狹窄的患者,在使用降血脂藥物同時,應該更著重強化心臟輸出力及抑制MMPs分泌的方法及相關食物,從根本上去解決血氧供給及血氧運輸等的不足,才有機會逆轉原先已經不斷沉淪的身體缺氧惡性循環,也才能改善血管狹窄所造成的缺氧型睡眠障礙問題。

缺氧型睡眠障礙因子篇_呼吸中止症因子

氧氣罩原本是屬於加護病房患者的生存配備,但近年來因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人數逐漸攀升,使得氧氣罩也變成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設備之一。到底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是否和加護病房患者同樣危險? 而這個病症的問題根源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十大死因有九項關聯 全台恐達百萬人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九項都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或多或少的關聯性,同時國內外許多大型研究,也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對於其他疾病的問題。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發生車禍意外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47倍, 增加腦中風1.6倍風險、高血壓增2.9倍風險、心肌梗塞風險甚至高達5倍。

據醫學學會的推估,全台約有5%的嚴重打鼾者,其中又有半數的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因此全台潛在患者人數恐達100萬人。

無聲的睡眠 患者確診僅1成影響

而在實際的臨床上顯示,恐達100萬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裡面,僅有1成的確診者,且大部分是同寢者在打鼾聲突然停止,甚至發現枕邊人有掙扎的動作,甚至是看到睡眠中有呼吸停止的問題,才被要求就醫。

這也凸顯出許多患者因為生活作息不受影響,只有感覺到白天容易累,所以沒有病視感的問題;更有檢查後,患者認為只是打鼾症狀,不願意追蹤及治療,從而衍伸了前面所說的,意外、心腦血管、代謝、及失智、癌症等疾病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因

睡眠呼吸中止症定義為,睡眠期間超過10秒沒有呼吸,就屬於1次呼吸停止, 睡在睡眠期間,平均一個小時無呼吸次數到達5次,或超過30次以上沒有呼吸,醫生便會診斷為睡眠呼吸中止症。

目前醫學對於此病症的解釋為,患者在睡眠期間,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的塌陷軟化,造成呼吸的通道被堵塞住,輕者會發出打鼾的聲音,嚴重的話,則會完全堵塞呼吸的通道,造成窒息。但對於上呼吸道組織反覆塌陷的根本原因仍然未知。

缺氧型睡眠障礙中心的陳志明博士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是標準的身體慢性缺氧和地心引力之間完美結合的病症。由於身體的舌根及上顎部位慢性的缺氧,因此釋出一種稱作金屬基質纖維蛋白酶(MMPs)的酵素,剪斷連繫細胞間隙的膠原纖維而使舌根及上顎軟骨組織鬆脫,藉以增大組織液帶氧能力以求細胞地生存,但也因此造成水腫而成慢性發炎狀態。

於是當睡眠時間細胞的缺氧代謝更加嚴重時,產出的能量不足以支撐平躺時地心引力對舌頭的下拉力量,造成這些組織漸漸的下滑,而墜落堵塞至咽喉呼吸口,而發生窒息。

容易睡眠窒息而死嗎?

大多患者或家人都恐懼的認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會造成患者在睡眠時直接窒息死亡,陳博士表示這其實是一個錯誤觀念,除非刻意謀殺,否則幾乎所有的患者在窒息中斷一定程度時,肺部將會自動反射呼氣,並將堵塞噴出或咳嗽而繼續睡覺。

但患者必須注意的是這類現象,將造成嚴重的睡眠干擾及睡眠修護,使患者在睡眠期間大量耗用能量,同時又惡化身體的慢性缺氧,因此將快速誘發及加重如: 心血管、代謝、及神經退化、癌症等等疾病的發生及惡化。

解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根本之道

缺氧睡眠障礙研究中心指出,現有醫療單位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所使用的方法,大約有三類。第一是戴牙套、簡易呼吸器、電擊干擾器等等,透過壓住舌頭以微量增加上呼吸道的氣體進出空間或叫醒患者等方法去預防,但這並不能改善甚至還可能加遽患者舌頭部位的缺氧情況,同時對於呼吸中止的防止效果也差一些。

第二類是讓患者像加護病房的病人那樣,使用正壓呼吸器或氧氣罩等設備改善呼吸窒息問題,但除非患者一直戴上這樣的裝置,不在睡眠期間脫落,才具局部功效。但這類方式除了使患者對裝置產生依賴,將會像吸毒那樣,一旦沒使用,睡眠呼吸窒息將更將嚴重,最重要的也對舌頭及喉部甚至身體的缺氧根源沒有改善。

第三類是咽喉整形術,也就是切除會堵塞住呼吸道的組織,包括舌根、上顎軟骨,甚至懸雍垂,但臨床上結果顯示,這些方法了不起是降低鼾聲,對於呼吸中止的療效不到30%。

因此,解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根本之道,在於解決咽喉及口腔組織的缺氧問題。陳志明博士表示,最簡單的不治本方法是墊高頭部,以半躺臥強姿勢睡覺,立刻就可以改善,但是若是能在睡前進行【睡眠救贖】書中所列方法,如吐納呼吸等等,將可以解決咽喉組織的缺氧問題,並使身體各處細胞獲得充分血氧,才是提升患者睡眠品質的根本之道。

打鼾有4種類型 你是哪一類呢? 枕邊人辛苦了~

打鼾有4種類型…快來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種?
大多數睡覺打鼾的人,並不會知道自己在打鼾,所以睡在隔壁的伴侶、親人或同寢室睡友,才是最受影響的「間接受害者」。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調查,約有7成的民眾睡覺會打鼾。嚴格來說,打鼾的問題原本並不屬於失眠要探討的範圍之內,但是打鼾和缺氧有密切的關係,以及導致他人的失眠,並且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的前兆,因此被缺氧中心主持人-陳志明博士歸類為『打鼾型睡眠障礙』。

打鼾型睡眠障礙的4大類別

1.鼻塞:這是因為呼吸道進氣口堵塞,產生的缺氧問題。這裡談的鼻塞;包括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或者感冒,引起的鼻竇組織或是鼻腔其他地方的局部呼吸道堵塞。

所以這些人在躺下睡覺時,只能張口借用嘴巴來呼吸,加上在咽喉部位局部缺氧的關係,讓呼吸時的氣流直接擾動聲帶附近的膜片,造成低沉雷動的音響聲。打鼾的情況,會因為鼻塞解除而消失,但如果是長期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話,就會一直受到打鼾問題的困擾。

2.肥胖:這種類型的打鼾問題,通常發生在體型比較肥胖的人身上。他們的問題不是因為鼻塞造成的,而是因為肥胖,所以咽喉部位的組織也變得較肥厚,使呼吸道的口徑變小,尤其是當躺下之後更嚴重,所以打鼾的聲音有時可能有時

像雷鳴聲、有時像吹簫哨聲、或是有時像貓叫聲。雖然打鼾聲音不一樣,但都會影響同寢室友的睡眠品質。

3.慢性缺氧體質:這種類型的人,沒有鼻塞問題,身材也不胖。可是當他們有做搬家或長途旅行,這種超出日常體能負荷的事情,晚上睡覺以後就會聽到他們此起彼落的打鼾聲。這類型的人,可能年過45歲或是有工作過度操勞、生活或情緒壓力過大、心肺功能較差的特徵,造成他們精神及體力的耗能過載,簡單的說,這些人就是屬於慢性缺氧體質的族群。

4.急性或慢性缺氧:最後一類人,在喝了酒精類的飲料,或者服用降高血壓藥物或安眠藥之後,經常會在睡覺時發出如雷貫耳的鼾聲。大家可能會直覺的聯想,打鼾是酒精的麻醉效果,或藥物作用造成的。而事實是因為酒精或藥物,這些物質讓身體急性或慢性缺氧造成打鼾。

辨別自己是屬於哪種打鼾型睡眠障礙,再對症下藥解決根本問題,才能讓還給枕邊人幸福好眠。

延伸閱讀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3–安眠藥的安全性

台北市長柯文哲於1017出席「打臉名嘴粉絲見面會」 網路節目錄影時,提到台北市火警近來最多原因是自焚,並提到「自殺就算了,拜託你吃安眠藥,不要用自焚的」。

而在1029在議會接受質詢時,卻改稱「吃安眠藥不會死啦」,兩相矛盾的敘述,若不論柯P個人觀點為何,背後的確凸顯出國人使用安眠藥的問題。


科學論證安眠藥的安全性問題

據統計,全球使用安眠藥助眠的人口已經達10%左右了,而安眠藥的種類眾多,其安全性一直飽受爭議,這也是醫界及學術界所關注的熱點。

文獻回顧中,已有超過20項報告,對此議題進行深入研究,並顯示出,在統計學上,使用安眠藥和患者死亡率間存在顯著意義。

一項具有前瞻性的調查研究,招募了25000名沒有使用安眠藥的成年失眠患者,及10000名使用安眠藥助眠的成年失眠患者,分別作為控制組和實驗組。

此項研究進行了為時2.5年的追蹤調查,顯示出服用安眠藥物者在調查期間,死亡率較一般未用藥者高出46%;其中,每年服用1~18劑安眠藥的患者的死亡率高出30%;每年服用19~132劑安眠藥的患者的死亡率高出約40%;而每年服用劑量超過132劑的患者的死亡率高出50%。

睡眠品質不佳、睡眠時間過短等睡眠問題本身,也會對患者的死亡率造成影響,科學家還表示,失眠症患者死亡率增加的因素,還包括憂鬱症傾向加重、活躍度降低、呼吸動力減弱、酒精的疊加效應、自殺率升高等影響。

安眠藥導致失眠的核心問題-缺氧

許多安眠藥,都是透過激化這個 GABA 神經受體的作用去達到目的。簡單的說是將神經波訊號干擾、減緩或截斷的方式,來達成這些藥物的目的。

如果是身體內部自我分泌的,那當然有它調節的目的,但是若是透過人為的干預,那情況可能會出乎意料的可怕!

當使用安眠藥物時,雖然很快地就能入睡,但是原本藉由細胞缺氧的氫離子垃圾堆積,所產生的回饋神經訊號波系統,將因為人為的干預而使前端和後端的神經波都失靈了。

也因此快速眼動睡眠所應有的發生時間、週期頻率、持續時間、以及所構建的睡眠結構,都將被破壞,最後使得身體在睡眠期間,所有細胞都處在嚴重的慢性缺氧狀態中。

簡單的說,就是該加快心跳時,沒能加速;該增加呼吸頻率時,沒能多喘口氣;該作夢時,沒有夢;該清醒時,依舊在睡;清醒後該精神飽滿時,仍感覺昏沉沉。這種狀況,其實不是熟睡,而是像被人用木棍敲昏腦袋的昏睡!因此,對於提高睡眠品質沒有幫助。

所以,失眠症患者應首先弄清引發失眠的原因。一些可能導致失眠的原因包括睡眠窒息、身體疼痛、精神焦慮、憂鬱等,對這些症狀進行治療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

延伸閱讀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1-台灣的服用安眠藥人口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2-安眠藥與自殺問題

從柯P安眠藥失言風波看台灣安眠藥問題4 -安眠藥的成癮性與帶來的社會問題

研究:安眠藥物增加死亡率4.6倍及罹癌率35%

《Times》時代雜誌:每晚不該吃安眠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