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造成的睡眠缺氧-躺著真的比較好睡嗎?

高枕無憂還是「高枕有憂」?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以半躺高睡的姿勢靠在沙發上看著電視,有時會發生昏昏欲睡的感覺,但是一旦起身躺到了床上,卻又輾轉難眠的經驗。

但是卻有很多人到了晚上睡覺時,就會感覺到胸悶或有經常性夜嗽,尤其是老人家、甚至是心臟衰竭的患者,他們一旦平躺睡覺時,就會覺得呼吸困難。常需要墊高枕頭或坐起來,才會感到舒服,比較好入睡,也似乎真的印證了古人所說的:「高枕無憂」的現象。

但實際上,睡在高枕才能好眠,背後可能隱藏了「缺氧型睡眠障礙」的問題,這類型的人們,需要依靠半躺臥或加高枕頭,加強地心引力對於心臟的作用力,才會感覺到比較舒服、好入睡。原來「高枕」並非「無憂」,或許可以世說新語一下,將高枕無憂改成「高枕有憂」,來形容這樣子的缺氧型睡眠障礙者。

地心引力對睡眠的影響

缺氧睡眠障礙研究中心指出,要找出為何平躺比坐著難睡的原因,就得要從心臟的構造開始解密: 心臟有四個腔室,位在上面的叫做心房,心房的心肌細胞比較小也比較少;而在下面的叫做心室,心室的心肌細胞則比心房的大而且數量比較多。

心臟藉著周而復始的舒張和收縮,將血夜運送到全身每一器官和組織。首先,全身的靜脈血集中回流到右心房,然後在壓送流入右心室,接下來右心室收縮將靜脈血液壓送到肺動脈去交換取得氧氣。類似的同步流程也發生在左邊的心房及心室,只不過流進和流出的則是帶氧氣的有用血液,而目的地卻是供給全身上下38兆個細胞使用。

周而復始的舒張和收縮通過血管把血液泵送至全身的每一器官和組織,給他們提供氧氣和養分,產生能量,使得它們可以正常的運轉,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和活力。

因此,當白天人們站著或坐著進行各項活動時,因為直立於體幹的心臟,有地心引力的協助,使得心房的血液容易往下順行至心室。到了夜晚睡覺時,因為採取平躺的睡姿,心臟相對而言呈橫躺狀態,少了地心引力的協助,使心房的血液流入心室時,血氧的供給和白天比較起來,明顯減少很多。

日常中像是政府或保健專家經常呼籲大眾,減少以躺著的姿勢看小說或滑手機, 會造成眼睛的視力問題,甚至是腦損傷,經過缺氧專家-陳志明博士的研究指出,也是因為人體軀幹在躺著的時後,心血管系統缺乏地心引力的協助,血氧供給不足使眼睛缺氧或腦部缺氧所導致。

躺著反而難入睡的原因

在陳志明博士的最新研究發現,能否順利進入睡眠其實取決於身體的血氧獲取程度。當血氧獲取能力或程度無法達到一定的相對水平時,軀體將因缺氧而產出一類特殊的神經波,通過延髓激發包括食慾素等神經區塊,而阻止身體進入睡眠活動,於是才會發生了失眠、難以入睡的現象。

尤其女性在更年期之後或常年發生經期症候問題者,因為缺氧體質越加嚴重,所以會產生煩悶失眠、壓力失眠、心悸驚醒的頻率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快速眼動睡眠(REM) 的淺眠時間越來越長,整體睡眠時間也越來越短,造成失眠,易醒、多夢、心悸、夢靨、早醒,及醒後疲倦無精神等現象越來越頻繁。

尤其是對於缺氧體質的人而言,身體本來就處於較少血氧能量的狀況下,再加上以平躺姿勢睡覺,心臟缺乏地心引力協助運送血液,造成心臟推送血流的能力變差,使得血液循環中對全身細胞的供氧量更少,使得我們中腦的下視丘旁邊,調控睡眠的感測開關-食慾素神經細胞群,接收到能量不足的訊號,造成了「躺著反而難入睡」等等的睡眠障礙現象。

解決地心引力因子造成的睡眠障礙

有一位看過陳志明博士寫的《睡眠救贖: 缺氧型睡眠障礙》著作的書迷,他就有「半臥才能睡著」的問題,所以透過缺氧睡眠障礙研究中心聯繫上他,詢問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才好,因為該讀者買了專屬的枕頭,墊在背後維持半躺的姿勢入睡,但久了以後頭頸部又有痠痛的問題,而且偶爾翻身時,墊背的枕頭位移了,不久後就會又醒過來,睡眠障礙依然存在。

博士認為靠輔助的枕頭或其他外力,維持半躺姿勢,幫助睡眠,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因為半躺雖然可以比較好睡,但這樣的姿勢,長期下來可以能會因姿勢不良,使得頭頸部肌肉的能量分布不平均,引發其他更嚴重的缺氧問題。

因此,博士還是建議該讀者針對身體缺氧的問題作調整,進行睡前的全身肢體活動,增加心臟攜氧量,加強肺部血氧的交換速度,並再加上博士提供一些有氧食物等等的配方幫助調整缺氧體質,加強心肺功能後,就能解決這種半臥著才能睡著或者平躺著難以入睡的問題。